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這個智能戒指問題,手機大廠們正在琢磨
一睹小米、三星、OPPO 智能戒指新專利。
舒適,可能是消費者選購智能戒指的一項重要考量因素。
雖然個頭兒上略大于日常佩戴的素戒,但 5 克左右的重量,加之鈦金屬、環氧樹脂等輕質、親膚材料的加持,使得智能戒指即使全天候佩戴也毫無壓力。
尤其是晚上睡覺場景,既能進行全面的睡眠健康監測,還兼顧了不硌手、無異物感的佩戴體驗。

而要實現上述這些舒適的佩戴感,在選購智能戒指前,用戶通常需要預先做一件事:
找準自己適合的指圍。
廠商在正式發貨前,會先發給用戶一套包含不同尺寸大小的指環套件,待確定好指圍后,才將所對應的智能戒指發送給用戶。
為了滿足更廣泛用戶的需要,廠商少則會為智能戒指配備 6、7 個尺碼,多則甚至超過 10 個。
比如三星 Galaxy Ring 就有 5~13 號,共 9 個尺碼。而最新發布的 Oura Ring 4,尺碼從上代的 6~13 號,擴充到了 4~15 號,共 12 個尺碼。

△ Oura Ring 4 sizing kit
可是即便選了合適的尺碼,佩戴時還是會偶爾出現一種不便。
溫度變化、生病或是運動后,生理上會讓手指產生腫脹,平時剛剛合適的戒指,會變得有擠壓感。
這么看下來,一枚小小的智能戒指,光在佩戴上就帶來了至少三個問題:
1、購買前消費者測量指圍的麻煩
2、廠商平添眾多 SKU 的成本
3、日常佩戴偶發的手指腫脹帶來的佩戴的不適感

△ 圖源:Digital Trends
不過對于此,在最近的幾份專利報告中,我們已看到了廠商們的解題思路。
韓國知識產權局下屬的韓國工業產權信息服務中心(KIPRIS)中,三星申請了一項新型智能戒指專利。
專利以戒指為產品載體,可以就用戶手指尺寸自動調節松緊,來提升佩戴的舒適性與穩定性。
其中接觸手指的內圈,由橡膠或硅膠材質構成,具有一定的形變。
同時,內圈還有一個支撐結構,用以引導表面材質形變。
而為了解決尺寸大小問題,內圈材質并非一塊整體,而是劃分為多個小塊,相互之間存在一定間隙,以應對形變,進而滿足可調尺寸。
基本可以做到,一枚戒指滿足大部分用戶的佩戴。




另外一項近期被披露的智能戒指專利,來自小米,雖然其還未有智能戒指產品推出。
小米智能戒指專利,技術路徑與三星相似,但更加簡易。
戒指內圈設計了多個具有彈性屬性的凸起,比如硅膠或軟膠。利用其細微的彈性,來貼合手指,以及適應手指一定程度的收縮與膨脹。

值得一提的是,專利還演示了集成有芯片、傳感器、存儲等器件裝置,支持心率、血氧飽和度等體征數據監測功能。
OPPO 對此的想法,則是讓戒指結構模塊化,無限釋放戒圈的空間,來達到舒適佩戴。
最新的專利中,OPPO 智能戒指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戒圈、支架,和內里器件。
整體看上去更像是生活中常見的嵌有珠寶的時裝戒指。
電子器件由一枚半球形包裹物,可以通過支架放置在戒圈上,也可以隨時拆卸。模塊化的設計,使得戒圈可以做到更薄更輕。
用于體征數據監測的傳感器,被隱藏在戒圈的頂部,而這部分也是可以被拆卸的。

就佩戴性上,我們可以大膽猜想,OPPO 智能戒指可能存在兩種佩戴方式。
當傳感器與電子器件都被拆卸后,可以用一塊輕薄構件填充缺失部分,成為一枚普通的素面戒指佩戴。
而當所有器件都完整時,半球面部分可以在外觀上做出各式設計,兼顧運動健康監測的同時,又凸顯時尚穿戴屬性。
灣里簡評:
三星、小米、OPPO 三大手機廠商的新專利,均把目光投向了改善智能戒指的舒適性上。
同時,我們看到「老牌」智能戒指廠商 Oura 也在朝此努力。新發布的 Oura Ring 4,就創新性的采用內嵌式凹型傳感器替換易引起佩戴不適的傳感器凸起。
雖然受限于形態結構,與智能手表、手環相比,智能戒指在穿戴舒適性的延展性相對較小、更為困難。
但若能在佩戴舒適性上持續突破,解決當前出現的問題,或許將能帶動智能戒指出貨量更進一步的增長。
主筆:達達
編輯:陳述
題圖來源:Ware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