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永遠不會夠好?技術公司會被 BAT 取代?在兒童領域做 AI 的他們憑啥這么說?| 活動回顧

AI 如何陪伴成長?深耕兒童產品市場的他們這么說 | 深圳灣夜話
聽語音語義平臺廠商和兒童機器人品牌及運營商談 AI 如何陪伴兒童成長~
2010 年,蘋果公司發布了首款平板電腦,也就是 iPad 系列產品的第一代。盡管觸屏交互體驗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盡管將 iPad 應用到兒童陪伴和輕教育場景并不被大多數家長和教育機構接受,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業界為人機交互從鍵盤時代跨越到觸屏時代而狂歡。
幾年的時間里,隨著 AI 這一沉浮了 60 余年的基礎性技術日益成熟,人機交互再一次迎來了新的變革,語音對話的交互方式,開始作為屏幕交互的補充,逐漸滲透到家居、汽車、航空、銀行、教育等各個行業,可以聽到、聽懂的機器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不可否認的是,兒童在適應人機語音對話這一新的交互方式上,不比成人差多少。當我們將一臺哆啦 A 夢或超級飛俠樂迪的玩具擺在兒童面前,兒童與生俱來的天真,讓他們擁有比成人更大的意愿與機器對話,并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對話。
AI 不是監督而是陪伴,要能幫助孩子獲取知識
盡管 AI 的大潮來來勢洶洶,并且很可能會在未來替代掉部分人類的工作,但當下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思考如何利用 AI 變革新一代的教育方式,因為他們才是未來會直面 AI 競爭的人。
在上周四晚深圳灣舉辦的「深圳灣夜話」活動中,圖靈機器人聯合創始人郭家分享了他對 AI 的看法,以及圖靈的語義 AI 技術在兒童教育上的實踐與探索。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關于兒童學習數獨的實驗,順便問一句,你了解什么是數獨嗎?你和兒童一樣都不了解也沒關系,反正只要你想知道就有辦法教會你。
在實驗中,一個不到 10 歲的兒童被安排在一間空曠的房間里玩數獨游戲,并被告知,如果遇到困難可以語音求助。研究人員為她設置了三種場景的求助對象:單純語音、帶有卡通圖像的語音,以及一個具備 AI 語音功能的機器人玩具。

實驗結果表明,相較于前兩種方式,孩子們能在具備語音機器人玩具的幫助下,更快的解決所遇到的難題。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郭家認為,一是因為與老師和家長的監督者角色不同,機器人是以陪伴者的角色存在,能幫助孩子在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下學習;二則是在孩子多次犯錯的狀態下,機器人也具有足夠的耐心去教育、引導,為孩子營造一種輕松有趣的學習方式。
今年 7 月,圖靈發布了「Turing OS Kids」兒童故事機方案,并為之部署了一整套技術+內容+兒童 IP 生態系統,用以更好地將數據與技術應用到兒童產品,推動 AI 教育的落地與實現。
圖靈的「Turing OS Kids」就是依據這樣的原則設計的一套故事機方案。其中植入了大量知識圖譜,以適應和兒童聊天時話題的跳躍性和發散性,為對話過程提供足夠的知識及豐富的話題。
AI 幫助自閉癥兒童塑造健康心理,挖掘兒童特長
RoboHoN 是日本夏普發布的一款手機機器人,圖靈為其打造了一款漢化 APP,以圖靈的語義技術為核心,使得其具備與兒童對話的能力。
今年 9 月,圖靈聯合富士康一起將 RoboHoN 機器人推向醫院,并進行了一場針對 1000 名自閉癥兒童的實驗調查,結果顯示,85% 以上的患兒對 RoBoHoN 機器人產生了極強的興趣,并愿意與其進行交流,在提高自閉癥患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郭家通過這個案例,向我們闡述了 AI 如何幫助兒童塑造健康心理。AI 技術正推動我們的教育、醫療從特殊場景向家庭場景過渡。例如醫療的三個階段——診斷、醫治、康復,通常都是需要在醫院進行的,而在 AI 產品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將康復期遷移至家庭場景,通過具備專業知識數據庫的機器人給予病人正確的指導與輔助。
而在 AI 對兒童的日常陪伴中,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可以幾乎不在成人幫助下使用智能手機,會用語音對話的方式調用百度搜索。兒童接觸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永遠比大人要多。
但是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沒有辨識能力的兒童很容易迷失其中。面對這些問題,圖靈利用 AI 工具將大量的信息分類、過濾,形成有效信息數據庫,使得 AI 工具能以更精準的方式去陪伴兒童成長。
這兩年在兒童機器人領域的深耕,讓圖靈在兒童智能產品市場占據了 50% 的份額。基于圖靈在兒童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郭家歸納了圖靈為 AI 產品設計制定的三個核心原則:AI 要能幫助兒童獲取知識;AI 能幫助兒童塑造健康的心理;AI 能幫助兒童挖掘特長。
「通過互聯網,融合 AI 的新技術去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我希望我們的兒童教育也能積極擁抱新技術,利用 AI 工具去挖掘兒童的天賦。」郭家說道。
AI 賦能的兒童產品,有望成為下一個千億級的教育細分市場
00 后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成長的一代,手機 、iPad 已經替代了一部分傳統玩具,成為他們兒時的重要陪伴角色;那么 AI 產品也能否進一步取代傳統兒童玩具,成為下一種兒童熱衷的消費品類呢?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慧昱科技 CEO 陳中流認為,取代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目前 0-8 歲兒童數量約為 1.2 億,教育陪伴機器人正在逐漸替代點讀機、故事機、平板機等傳統產品,并有望成為下一個千億級的教育細分市場。

慧昱科技早期從生產兒童教育內容起步,后來轉型做軟件,再到轉型做機器人,在兒童教育領域已經持續耕耘了九年,目前兒童機器人產品的市場銷量已經超過了 15 萬臺。
「我們的早教 AI 產品并不需要多成熟的技術,好的內容與服務才是關鍵。」
在與圖靈合作打造小哈機器人語義數據庫的過程中,圖靈千億級的語義數據,幫助了小哈機器人形成了原始對話數據庫,并依此設計了符合兒童思維方式的課程。
AI 分析兒童情緒數據,有助于建立家長與孩子間的情感連接
成立于 2013 年的掌心寶貝,是一家服務幼教機構的科技創新公司,其幼兒園視頻監控產品,已經做到行業占有率第一。
掌心寶貝打造了針對幼兒園場景的一整套 APP、視頻云平臺、攝像頭和打卡系統,其中攝像系統能實時記錄小朋友在課堂上的動態,而打卡系統則可以記錄小朋友上學與放學的信息,這些信息均可自動上傳到云端,供家長通過手機 APP 觀看瀏覽。

多年幼兒園垂直場景的深度挖掘,使得戴振光能洞察到孩子、幼兒園、及家長三方的需求。他認為利用智能 AI 產品去標注孩子的表情、分析他們的情緒,記錄他們的學習狀態,并將這些信息反饋給家長,有助于更好的幫助幼兒園在孩子與家長間建立良性的情感連接。
AI 與 IP 的內容結合,會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
在今年的 8 月末的一場「深圳灣夜話」中,奧飛旗下奧睿智能首席產品官廖斌,談到了機器人中的「人」要素的重要性:機器人的「擬人」并不是一定要把機器人做成人形,而是為機器人賦予價值觀、世界觀、獨特的性格、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和語言風格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的不僅僅是人工智能技術,像文學編劇、角色設定師等的作用也至關重要。
在人工智能的「擬人」上,得到兒童等受眾廣泛認知的 IP 資源顯示出了天然的價值。奧睿智能出品的樂迪智能陪伴機器人,就植入了超級飛俠的劇本內容,經過圖靈的數據訓練后,問所有有關劇情的問題時,都能得到情景式的內容回應。
傳感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認為:服務機器人就像幾年前的可穿戴,在兒童領域潛力很大,但真正做得好的是在傳統領域有資源優勢的,例如奧飛,聯手圖靈將 IP 資源落地成玩具,具有很強的粘性。
「小孩子很喜歡與 Siri 對話,通常不是在乎它說什么,而是在乎它是否有反饋。」
來深圳例行出差的騰訊語音云總經理毛華,在上周四也來到了「深圳灣夜話」的現場,參加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他認為,對于孩子來說,語音的確是最自然的交互方式。而談到未來產品可能的發展方向,他認為與 IP 結合的 AI 語音或圖像產品,會是一個很好的撬動兒童產品的方向。
「任何一個硬件,重要的不是硬件本身,而是它能夠提供的內容與服務。對于孩子來說,熟悉的 IP,熟悉的聲音,熟悉的內容與形象,自然就會受歡迎。」毛華總結道。
現場花絮



感謝深圳灣社區合作伙伴科技寺,為我們提供了舒適、自由的交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