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雷鳥與阿里云達成獨家合作,超越 Ray-Ban Meta?
AI + AR 眼鏡即將加速進入嶄新的階段
1 月 2 日,消費級 AR 品牌雷鳥創新與阿里云舉行了戰略簽約儀式,宣布宣布在 AI 眼鏡領域達成獨家戰略合作,通義系列大模型將為雷鳥創新的 AI 眼鏡產品提供獨家定制的全套技術和產品支持。

△ 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華南大區總經理康敏(左)、雷鳥創新CTO張君杰(右)
這是首個國內大模型廠商針對眼鏡形態產品開展的深度定制合作,作為 AI 大模型領域和 AR 領域的一線玩家,二者達成獨家合作,不僅標志著二者將以強勢姿態入局近年來爆火的 AI 眼鏡品類,同時也將推動這個品類從嘗試與探索階段進入行業資源加速整合的新階段。
2024 年,Ray-Ban Meta AI 眼鏡取得了爆炸式的成功。AI+眼鏡的產品形態得到市場認可所帶來的信心,為全產業鏈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內外包括互聯網大廠、手機公司、XR 公司在內的眾多廠商都紛紛布局 AI 眼鏡產品。
根據 WellsennXR 發布的《AI 智能眼鏡白皮書》預測,2029 年,AI 智能眼鏡年銷量有望達到 5500 萬副;到 2035 年,AI+AR 智能眼鏡最終實現傳統智能眼鏡的替代,達到 70% 的滲透率,全球 AI+AR 智能眼鏡銷量達到 14 億臺規模,與智能手機規模相當,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和終端。

盡管新的風口看似近在眼前,但入局者們仍然需要清醒地認清,現在購買 Ray-Ban Meta 的消費者是在為什么買單,以及這個品類如何最終抵達「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這個最終目的地。
01?AI 眼鏡還是拍照眼鏡?
縱觀國內外內容平臺上關于 Ray-Ban Meta 的使用評價,使用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強調其接近傳統眼鏡的低調外觀,強調其第一視角視頻拍攝功能,甚至強調它的聲音表現,但到了與 AI 相關的多模態交互、自然語言對話部分,許多用戶只是在剛拿到產品時淺嘗輒止,很多時候,Meta AI 沒能提供給用戶期望中的反饋,導致用戶暫時對它的 AI 能力缺乏興趣。

△ 圖源:The Verge
——但它仍然賣了 200 萬臺。
這是否說明,消費者其實只是在為一款足夠低調的「拍照眼鏡」買單,AI 其實只是錦上添花?
> 延伸閱讀:Meta AI 眼鏡怎么就成功了?Google Glass 問題又在哪兒?智能眼鏡十年復盤(上篇)
對第二代 Ray-Ban Meta 來說,或許如此。
但對下一代 Ray-Ban Meta 來說,對以雷鳥創新和阿里云為代表的意圖超越 Meta 的 AI 眼鏡先驅者來說,可能恰恰相反。
2007 年,喬布斯站在舊金山馬士孔尼會展中心的舞臺上,宣布接下來他將發布「一臺支持觸控的大屏 iPod、一部革命性的手機和一款突破性的互聯網瀏覽器」,當他把「一臺 iPod、一部手機、一款互聯網瀏覽器」重復到第四遍的時候,臺下的觀眾終于意識到,這三樣功能其實來自同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叫 iPhone。

△ MediaNews Group/Bay Area News/Getty Images
如今,不可能再有人因為「一臺 iPod、一部手機、一款互聯網瀏覽器」而選擇 iPhone,人們更看重蘋果產品上生態體系以及在這套生態中游刃有余的體驗。但正是因為 2007 年,有人為這三個基本且實用的功能買單,iPhone 才有機會成長為真正重新定義手機的歷史性產品,蘋果才有機會一磚一瓦地構建起如今繁榮的生態帝國。
而今天的 AI 眼鏡正站在這個節點上。
或許 Ray-Ban Meta 的 200 萬用戶里,更看重拍照錄像功能的用戶不在少數,但整個 Ray-Ban Meta 成功故事真正令行業振奮的點在于,一款具備 AI 功能的眼鏡產品「現在」就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經過了兩年蓬勃發展的 AI 大模型「現在」就能搭載在眼鏡這個理想載體上,去到百萬量級的用戶手中。接地氣一點說,是基礎功能搭臺,AI 唱戲。
原本抽象的 AI 大模型的消費級落地,將具象化為硬件上的人機關系、場景化的需求以及可打磨、可優化的用戶體驗。在這個節點上,通往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的路徑,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正如現在不會再有人以聽音樂、打電話和上網等基本功能作為選擇不同品牌手機的理由,AI 眼鏡這個品類的下一次迭代,就將進入圍繞著 AI 能力、AR 視覺呈現、交互體驗構建差異化的階段。這就要求坐上 AI 眼鏡牌桌的玩家,不僅要在 AI 大模型領域具備前沿研發能力和深厚積累,還要在顯示、光學等領域擁有技術儲備,并對眼鏡類產品的產品設計邏輯和用戶需求有成熟的經驗和深刻的認知。

2025 年的 AI 眼鏡領域頗有「百鏡大戰」的架勢,但其中的一部分玩家如果 AI 能力羸弱又缺乏在 AI 體驗上做長期投入的覺悟,只是刻板地在功能上復制 Ray-Ban Meta,將很快像 iPhone 面前的功能機一樣失去競爭力。
02?在消費級領域,AI 和 AR 是彼此的最佳歸宿
盡管第二代 Ray-Ban Meta 未搭載顯示系統,但作為 AI 眼鏡產品,具備視覺呈現能力——將 AR 與 AI 結合將是必然的演進路徑。更進一步講,基于 AI+AR 實現虛擬與現實世界的融合,才是將作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的 AI 眼鏡與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傳統移動計算平臺區別開來的根本差別所在。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曾態度鮮明地判斷,AI+AR 帶來的虛擬與現實世界的深度融合,不僅將重新定義人們與技術的互動方式,還將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推動社會的數字化進程。
而從消費級領域技術落地和產品化的角度來說,AI 和 AR 也是彼此的最佳歸宿。
AR 作為 AI 的理想載體,為 AI 與人、與環境的多模態交互提供了最理想的生態位。在輸入端,AR 眼鏡可以通過內置的攝像頭和麥克風同步捕捉用戶的視覺和聽覺信息,AI 能夠「看」到用戶所看到的、「聽」到用戶所聽到的,AI 對周圍環境的實時感知和分析成為可能;在輸出端,AI 可以在用戶的現實視野之上疊加顯示信息,通過內置音響傳遞音頻,在不中斷用戶手頭任務的情況下,AI 能與用戶高度協同,提供智能支持,成為用戶的「外腦」。

有外網信息稱,已經有亞馬遜快遞員開始在送貨時使用雷鳥的 AR 眼鏡產品取代智能手機終端,相比智能手機,快遞員可以更加便捷的獲取導航和派送信息而不必再頻繁點亮和滑動屏幕,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而該 AR 眼鏡產品,很有可能就是雷鳥即將發布的 X3 Pro。
03?眼鏡上的 AI 不是通用模型的簡單嫁接
如前文提到,AI 眼鏡這個品類能否實現從實現簡單功能的拍照眼鏡向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的進化,關鍵在于其 AI 能力以及配套的硬件交互能否支撐起用戶理想中的體驗。
在 AI 方面,雷鳥創新已經搭建了一個完整的消費級 AI+AR 生態架構,包括AR 核心光學方案全鏈路自研及量產能力、專為 AI+AR 眼鏡設計的操作系統 RayNeo AI OS,以及大模型 AI 中臺。此外,雷鳥還為開發者提供了低代碼開發平臺 AI Studio 和 AI+AR 應用共創社區 AI Store。

但這仍然不夠。
當前,市場上已經有多款 XR 眼鏡產品宣稱具備 AI 能力,但這些產品在接入 AI 時,往往使用的是開源模型或基礎模型,并未針對眼鏡產品的使用場景進行優化,亦或僅進行淺層次的 AI 功能調用,沒有深入進行 AI 大模型和硬件的融合開發,這也是導致 AI 眼鏡的 AI 體驗很難達到理想效果最主要原因。
以 AI 翻譯為例,如果在手機或其他終端上,用戶對翻譯的響應速度可能并不敏感,但如果放在眼鏡產品上,用戶就會期望響應速度無限接近同聲傳譯的水平,因為這樣可以將對方的語言和手勢、表情、動作同步起來理解,更符合自然的交流習慣,這種情境下,一兩秒的延遲都會讓人感到別扭。
而阿里云和雷鳥創新的合作初衷,正是為了補足眼鏡應用場景下的體驗短板,在眼鏡終端上最大程度上發揮通義大模型的全部潛能。
阿里云基于通義系列大模型底座,針對雷鳥 AI 眼鏡的場景和硬件特點,設計了多模態交互架構,定制化開發「云+端」模型,幫助雷鳥眼鏡產品的 AI 體驗在響應性、即時性和回答高質量等方面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在功能場景上,雙方也會持續開展定制化的開發,讓 AI 眼鏡從「有 AI」向「有用的 AI」邁進。
和任何一款硬件產品一樣,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對應用場景的理解和對 AI 交互體驗的打磨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雙方將圍繞眼鏡產品的實際使用場景,開展功能定制和開發,并持續在雷鳥 AI 眼鏡產品上迭代更新。

據雷鳥方面消息,首款搭載雷鳥與阿里通義深度合作的 AI 大語言模型的產品雷鳥 V3 AI 拍攝眼鏡預計在 1 月 7 日CES 期間推出正式發布,搭載高通驍龍 AR 1 芯片。產品除了具備高質量的影像效果外,如下棋、調酒、AI 音樂電臺等 AI 功能也將成為最大的看點。
此外,采用雙目全彩 Micro-LED 光波導方案的雷鳥 X3 Pro 也預計在 2025 年上半年推出。X3 Pro 也將支持實時語音和圖像翻譯、自動音頻紀要、智能問答、物體識別等多模態 AI 功能。
主筆:大樹
編輯: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