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何止 Ray-Ban,Heidelberg、Supreme、博士,這些傳統品牌都將推出 AI 眼鏡
不出意外,Ray-Ban Meta 出貨量將破兩百萬
新一代可穿戴設備明星 Ray-Ban Meta 的銷售呈現指數級增長,帶動了智能眼鏡出圈。
前不久,消息傳出,Ray-Ban 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 收獲了來自 Meta 的 50 億美元意向入股的橄欖枝,Google 也在跟隨。
據悉,兩家公司均有意就 EssilorLuxottica 新收購的兩個時尚品牌 Heidelberg 和 Supreme 展開合作,未來仿照 Ray-Ban 模式,推出品牌冠名的智能眼鏡。

△ 圖源:路透社

△ 圖源:Getty Images
無獨有偶,8 月 29 日,消費級 AR 品牌雷鳥創新與國內眼鏡零售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博士眼鏡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公司將共同開發新一代 AI 眼鏡,計劃首款產品于今年年底發布。
與其他傳統眼鏡店相比,博士眼鏡在智能眼鏡跨界合作方面一直走在前面。一方面與各大智能眼鏡公司合作,提供配鏡服務,另一方面,自己也參與了投資。今年雷鳥創新的融資新聞中,我們就看到了博士眼鏡的戰略投資。
而此次兩家公司從「聯名」躍升至成立合資公司,更緊密的合作模式一方面體現了資本在消費級智能眼鏡市場的投入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也是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雷鳥創新的 AI+AR 技術能力,疊加博士在視光、設計、銷售渠道的專業優勢,在資本、技術、市場渠道、品牌等更多方面,都能進行深度整合。

同時,我們還看到另外一個趨勢:幾乎所有 AR 廠商都在打造更加輕量級的 AI 眼鏡,減少 XR 眼鏡中最重要的顯示模塊,強化 AI 大模型在智能眼鏡上的應用體驗。

這里帶來了兩個問題:
1、從 XR 眼鏡到 AI 智能眼鏡,是否是 XR 眼鏡廠商的戰略降級?
2、音頻+眼鏡或攝像+眼鏡產品已經出現多年,在華為、小米等大廠都在的賽道,是否是 XR 眼鏡廠商也應該加入?
對此,雷鳥創新創始人李宏偉給出了回答。
我們很早就有金字塔地圖的洞察和分析。
李宏偉解釋道。這是指他在兩三年前就多次對媒體解讀的「AR 眼鏡金字塔理論」。按照他的理論,金字塔最下層是不具備太多智能功能的眼鏡;第二層是基于兩種技術路線(BB 技術和光波導)的 AR 設備,都以顯示為主;第三層則是上述兩個技術路線各自加上 AR 功能;到金字塔最頂端,就是 AR 眼鏡的終極形態。
此前,雷鳥創新的產品路線覆蓋了第二層和第三層,如今再做最底層的基礎產品,主要有兩個考慮:
一是補全產品線,二是,這個方向適合我們做,我們也湊齊了適合做這個方向成功的基本要素。
何謂「適合」?李宏偉提出了較為大膽的觀點:
AI 智能眼鏡更適合大廠或具備大廠基因的企業來做,而不應該是全新的創業公司。
如果一個產品邏輯有顛覆式的大改變,那么新創業公司適合;而如果產品與手機、眼鏡強相關,那么大廠(如手機或眼鏡大廠)更適宜。否則,創業公司將面對大廠強烈的競爭擠壓。

△ 雷鳥 X2 Lite
而站在雷鳥背后的是 TCL,李宏偉加入 TCL 已有六年多,雷鳥最早也由 TCL 孵化,擁有得天獨厚的 TCL 軟硬件開發能力和全球化商業能力支持。
長期戰略上來看,就應該是這樣的(大廠)基因能做成功。
就第二個問題,李宏偉認為核心是兩個問題:第一是傳統眼鏡的渠道和品牌,第二是產品的成熟度。他認為,此前的玩家「沒有找到現在的技術就能準備好的場景」,而目前的 AI 眼鏡真正找到了需求和技術實現的平衡。
而在與博士眼鏡合作方面,李宏偉的觀點是:
AI 眼鏡是傳統眼鏡和新技術(例如攝像頭、音頻、AI 等)的結合,傳統眼鏡的元素在這種結合中占有較大比重,因此選擇與博士眼鏡合作。
博士擁有的產品設計能力、定制化能力以及廣泛的線下渠道,讓 AI 智能眼鏡能夠走進普通用戶消費選擇范圍,更像是購買普通眼鏡,而不是一款有門檻的高科技產品。

博士眼鏡 COO 夏冰向我們描述:想象你走進眼鏡零售店,在款式各異的眼鏡柜臺中擺了一臺形態相近的智能眼鏡,使用成本沒有增加,增加了一些功能,價格增加一點。
中國近視人口近 7 億,智能眼鏡的目標用戶近視比例會更高,專業眼鏡驗配終端在智能眼鏡大潮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必須承認的是,AI 眼鏡是抵達 AR 眼鏡的過渡態。最終,AR 眼鏡能否替代 AI 眼鏡還不可知,但能確認的是,AI 眼鏡有機會替代掉大量的傳統眼鏡。
談及市場趨勢,李宏偉預計,近一兩年內,AI 眼鏡都將呈現強勁勢能,銷量將比 AR 眼鏡大,并且大很多。接下來到某個時間點,他預計到 2027 年左右,AR 眼鏡的增長有望超過 AI 眼鏡。
主筆:周森
編輯: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