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快速握拳、雙指互點,手勢操控為智能手表帶來新玩法
演示+解讀,一文盤點各大表廠的花式絕技,手勢操控不止炫技
作為最常見的腕上可穿戴產品,智能手表的大部分操作基本嚴格依賴于另外一只手,而這種交互并不高效,并且在很多日常場景中都有諸多不便。
如何能脫離另外一只手的束縛,甚至不用手指與手表接觸就能完成一些高頻操作,成為了不少廠商研究的課題。

△ 圖源:9to5Mac
Apple Watch 連續三代持續優化,華為、OPPO、三星,花樣也不少,Google 熱衷于解決方案。本文通過演示+解讀,盤點各大表廠的指尖花式絕技,共同探討手勢操控用于炫技之外的意義。
蘋果:從握拳到捏手指,手勢交互連續三代持續優化
2021 年,隨著 watchOS 8 的推出,蘋果為 Apple Watch SE、Apple Watch Series 4 及后續機型帶來了「輔助觸控」,借助手表內置的感應器,用戶通過握緊手掌、傾斜手表等操作即可完成手表的部分控制功能。
在 2022 年推出的 watchOS 9 上,蘋果進一步加入了「快速操作」,在 Apple Watch 顯示提醒時,用戶可以捏緊兩下來快速完成接聽/掛斷電話、停止計時等操作。

而在被戲稱為近年來「更新力度最小」的 2023 蘋果秋季發布會上,蘋果新推出的 Apple Watch Series 9 和 Apple Watch Ultra 2 又帶來了腕上的新交互——雙指互點手勢。
當我們在默認激活的該模式下,可以通過雙指互點即可完成此前「快速操作」里的一些操作如接聽/掛斷電話、播放/暫停音樂、回復 iMessage、拍照,或者在新出的「智能堆疊」里進行不同組件的切換/選中。

△ 回復消息,素材來源:Apple Insider

△ 智能堆疊,素材來源:Apple Insider
△ 接聽電話
△ 調出表盤小組件
△ 關閉鬧鐘
△ 計時
△ 拍照
綜合蘋果發布會和外媒的一手體驗,我們不難推測「雙指互點手勢」實現的邏輯,用一句話概括:
雙指互點手勢實現的背后依賴于 Apple Watch Series 9/Apple Watch Ultra 2 強大的神經網絡引擎,結合加速感應器、陀螺儀、光學心率傳感器獲取的數據,并用機器學習算法來檢測手和手指輕點兩下時的微小運動和血流變化的特征,進而準確獲取用戶的真實輸入意圖。

蘋果今年的雙指互點手勢相比去年的握拳手勢,性能和可靠性大大提升。據先行體驗者的描述,雙指互點的每一次觸發幾乎都能被快速、正確地識別,而在長達一年的使用過程中,握拳的操作時不時會出現無法被識別出的情況。

△ 雙指互點手勢識別迅速、響應及時,素材來源:Apple Insider
這樣的差距也不難讓人猜測,新的 S9 芯片在提升手表性能和可靠性上的作用。
迫不及待地想使用這項功能?結合外媒先行者的體驗視頻,我們在這里整理幾條 TIPS,供入手 Apple Watch Series 9/Apple Watch Ultra 2 的用戶參考:
1. 觸發雙指互點手勢之前,你需要保證手表是亮屏的狀態(不確定此后是否會支持息屏操作);

△ 素材來源:Apple Insider
2. 雙指互點支持在手表設定里更改觸發時的功能,比如將媒體播放/暫停改為跳過等;

△ 素材來源:Apple Insider
3. 雙指互點手勢與快速操作有很大一部分的功能重疊(在部分應用里行為會略有不同),但是背后的數據/信號捕獲來源不同,所以兩者功能互斥,你只能選擇其一進行開啟;

△ 圖源:見水印
4. 雙指互點為了保證識別效率,目前僅支持搭載了 S9 芯片的設備,也就是今年剛出的 Apple Watch Series 9 和 Apple Watch Ultra 2;

△ 圖源:The Verge
5. 雙指互點在被識別后一般觸發的是主要按鈕(primary button),所以在一些沒有支持操作按鈕的界面/應用如鍛煉里,雙指互點手勢雖然可以被識別(每次雙指互點被識別出來,在手表界面上面會有一個懸浮的手勢圖標動畫),但是并不會有任何其他反饋。

△ 素材來源:Apple Insider
總的來說,得益于 S9 芯片的加持,雙指互點手勢無論在識別率和效率方面,都有不小的優勢,而且雙指互點也比握拳更加輕松,對于計劃/已購入新款手表的用戶而言,這絕對是一項值得體驗的功能(目前可在 watchOS 10.1 公測版中體驗,正式版預計很快發布)。
OPPO、華為、三星:花式炫技哪家強
蘋果并非唯一將手勢操控用于智能手表的廠商,在 Apple Watch Series 9 發布前,OPPO Watch 4 Pro 就帶來了多項手勢控制功能。

OPPO Watch 4 Pro 的「靈犀手勢操控」類似于蘋果去年的「快速操作」功能,通過兩次快速握拳,可以達到來電操作、歌曲切換、鬧鐘稍后提醒以及應用快捷激活等操作。

不過,相較于蘋果的雙指互點,OPPO Watch 4 Pro 支持的場景就沒那么靈活了,手勢控制基本要在主界面激活,應用快捷激活也僅支持設定單個應用。

另一個國內的頭部玩家華為,早在 WATCH 3 系列上就引入了手勢操作。
相較于 OPPO 和蘋果,華為的手勢控制有點花里胡哨,其官方的演示是這樣描述的:接聽來電時需要屏幕朝上手掌心向下快速握拳一次、來電靜音需要屏幕朝上手掌心朝下快速外翻 90° 并翻轉回,打開應用則是 5s 內連續 3 次「搓手指」,應用場景也少于前兩個玩家。

深圳灣當時在評測這款手表時,功能還只是先發布而未上線,而在后續一些博主的體驗視頻中,也鮮有真實體驗這個功能后的吹捧。更多的反饋是,這個功能對手勢識別反應略慢、偶爾識別不準,并將之歸為「通病」一列。
但最近華為公布的用手勢操作快速喚起支付寶的功能,還是讓不少用戶大呼過癮。這種基于對使用場景的研究而開發的功能,以實用取勝,加上可靠性又能有保證,不得不說是設計巧妙。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國內玩家并沒有在發布產品時煞有介事地對手勢操作功能大肆宣傳,對如何實現這些手勢操控做詳細說明,更多的需要參考官方相關的支持頁面。
其中,我們發現了類似「該功能僅支持特定型號,與系統無關」的字眼時,就不難推測,手勢交互應用對于芯片、傳感器和算法的依賴還是很大的。


如果要盤點,三星、出門問問等智能手表廠商也已經在旗下的部分智能手表中實現了類似的手勢操控功能,比如今夏最近發布的 Galaxy Watch 6(但國行版可能因為固件未更新或其他原因,我們未能體驗到這一功能)。總之,在此我們不再贅述。

△ Galaxy Watch 6 Universal Gesture,素材來源:9to5Google
Google:系統級解決方案的構想
蘋果連續三代持續優化手勢操控,越來越多的手表廠商也開始在智能手表里引入手勢操控,他們中大多數都是各自為政、閉門造車,基于對界面設計和應用場景的深入研究,積累各自的軟硬件經驗。
致力于開發操作系統的廠商,則希望提供統一的手勢交互解決方案,減少對于芯片和傳感器的依賴,不僅能讓智能手表能更快適配這項便捷的功能,對于用戶本身的學習成本也是一種減負。
在這個方向上不斷投入和不懈努力的,就是 Google。
早在 2015 年,Google 就公布了一項名為「Project Soli」的項目,這是一項基于雷達技術的手勢操作感應技術原型,使用雷達傳感器來探測細微的動作和手勢,并把它們進行轉化和信息輸入。
而這個項目也在隨后的幾年經過不斷的發展演進,已經擴展到了手機、音箱等諸多應用場景。
> 延伸閱讀:Google 啟動開放式雷達標準,車載、家居、穿戴有望普及雷達?
可能考慮到額外的傳感器對于手表內部設計、軟硬件兼容以及功耗等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而手表廠商也要做額外的定制化處理,盡管 Google 并未放棄 Project Soli 在智能手表上的應用研究,但是還是另外開辟了一條賽道,在逐漸有大一統趨勢的 wear OS 上提供了手勢操控的支持。
Google 在 Wear 2.x 或者更高的版本中引入了「手腕手勢」,可以通過手腕轉向和速度控制來達到查看通知、對通知執行操作、打開應用菜單、返回主屏等操作。

△ 圖源:Android Police
盡管相對上述廠商自適配的手勢控制來說略顯「寒酸」,但是考慮到這是系統級的支持,并不嚴格依賴于芯片和定制傳感器(相對加速度計、陀螺儀等近乎標配的傳感器而言),而且后期可通過系統更新進行功能擴展,廠商也可進行二次定制化開發(如 Galaxy Watch 的 One UI x Watch),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灣里小結
可以預見的是,探索手勢操控在智能手表里的應用是廠商下一步發展里不可忽視的一環,不僅僅是因為這項技術解決了用戶群體在各種日常使用場景里不便于用手指操作的弊端,更是一種「更加自然」的人機交互形式。
而且,隨著智能手表與智能家居、其他可穿戴產品的聯動,手勢操控將打破手表物理形態上的束縛,為多樣化控制方式帶來更多高效、自然又不失樂趣的玩法。

△ 圖源:Home Connect
想象一下,在某個春風拂面的午后,你僅僅招一下手,家里的機器人就為你送來一杯暖暖的午茶,打下響指,舒緩的音樂鋪滿溫馨的小屋,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呢?
主筆、編輯:陳述 / 深圳灣
審校:陳壹零 / 深圳灣
題圖來源:Apple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