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面對智能手表的獨立化課題,手機廠商走出了四種路線
關鍵課題還是續航和體驗
新年伊始,蘋果放出了一則廣告片。
公路、海洋、農場,鏡頭從高空俯視,緩慢推進,并依次切換。廣袤而平坦的地面,被渲染了一層陰暗的色調,一直延伸到天際。
廣告片時長一分鐘,但直到結束,畫面中都沒有任何人物出場。
全片用三組求救電話的錄音,講述了三個普通人在野外獲救的真實故事。他們當中第一個車子拋錨進水,自己被卡在車里快被水淹沒了;第二個在沖浪的時候遇到強風,掉進了大海深處;第三個在農場的高處掉下來,摔壞了腿,動彈不得。
盡管身處不同的危險境遇,但他們都做了同樣一件事情——當手機沒在身邊的時候,靠著 Apple Watch Series 7 LTE 版的獨立通信網絡,接通了求救電話,并在數分鐘內獲救。
智能手表的獨立化趨勢,關鍵課題是續航
普通智能手表需要在藍牙范圍內,借助手機網絡通信。只有具備獨立蜂窩網絡的智能手表,才能在手機不在身邊的時候完全代替手機,完成諸如打電話求救的功能。
蘋果自 2017 年 9 月就推出了帶有蜂窩網絡版本 Apple Watch Series 3 LTE,發展至今產品已經迭代了四代。

△ 用 Apple Watch Series 3 和 AirPods 聽音樂
針對 iPhone 不在身邊的場景,蘋果陸續開發了使用 Apple Watch 發短信、回微信、聽音樂、導航、刷卡支付、門禁驗證等功能。
從首次采用獨立蜂窩網絡到獨立應用商店,再到屏幕、輸入法和語音交互方式的優化,蘋果加快推進 Apple Watch 的獨立,讓它在獨立于 iPhone 的使用場景下,也能有不錯的使用體驗。

△ 用 Apple Watch Series 4 刷門禁
但有一個關鍵問題蘋果始終沒有解決——續航。
那些需要使用蜂窩網絡的應用,比如 Apple Music 在線音樂,比如地圖導航,一旦開啟運行,它們就像燃燒彈,能夠迅速耗盡手表電池的電量。這對于續航能力本來就不行的 Apple Watch 來說,無疑是雞肋。
回看蘋果廣告片中的三個典型用戶,假設他們在野外被困時間超過十幾個小時、隨身帶的唯一通信設備 Apple Watch 電量耗盡,他們則無法呼叫 911 求救。
獨立通信從嘗鮮、到成為剛需,關鍵課題還是續航
面對穿戴設備獨立化趨勢與續航的矛盾,很多 Android 手機廠商也紛紛給出了解決方案,但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蜂窩網絡的能耗問題。
很多智能手表主打長續航,但業界少有的兼顧「獨立通訊」和「持久續航」的智能手表。
直到最近,我們看到了一種更為合理和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

基于這一方案打造的 vivo WATCH 2 從芯片、天線系統到電源管理,軟件硬件巧妙配合,降低手表功耗,最終使這只手表能在獨立通信的典型場景下,實現前所未有的 7 天續航。
我們已在之前的產品評測和解讀中,對具體實現的原理進行了一番闡述,簡單歸納一下:
打造了一套「主控芯片+通信芯片」的雙芯片架構,用高能效比的主控芯片驅動手表運行,用獨立通信芯片確保手表的蜂窩網絡連接。
結合電源管理技術和軟件調優,讓蜂窩通信實現智能管理,手機不在身邊的時候,自動接入蜂窩網絡,而連接手機時,又能自動關閉蜂窩數據。
在保證設備穿戴性的前提下,通過內部元件的精密堆疊,實現小巧機身和大容量電池的兼容,讓顏值不因智能而減分。
vivo WATCH 2 的「持久續航」方案有效的滿足了人們使用手表「獨立通信」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激活了人們對于智能手表的需求。
針對典型的獨立通信場景,vivo WATCH 2 首發了「網易云音樂」和「喜馬拉雅」兩款應用,為不帶手機出門、也沒有提前為手表下載和導入離線音頻內容的人們,帶來了隨時隨地在線聆聽的體驗,音樂、有聲書、脫口秀、廣播劇等等,隨點隨播。

△ 續航最頂的獨立通信手表來啦!vivo WATCH 2 首發評測
從核心架構,看差異化的智能手表定位
伴隨著產業鏈的日漸成熟,各大手機廠商打造各自的智能手表已成為大勢所趨,各家「表哥」紛沓而至。
無論是心率、血氧等健康監測,還是多達上百種運動模式的跟蹤,再或者與手機等設備的協同,各家產品都呈現出各自差異性的策略。穿戴終端的多元性,也恰恰響應了高度細分化的市場趨勢。
如果從技術選型的路線來看,智能手表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方向:
1、全智能手表的超級代表:Apple Watch。
配備超大炫彩 OLED 屏幕、高精度的傳感器陣列、支持高算力的集成式芯片、以及大容量電池,再通過內部堆疊的優化,實現更好的顯示和交互體驗,以及諸如健康和運動監測、獨立應用等功能。
除續航沒有實現突破外,Apple Watch Series 7 在運動、健康、智能三個方面的使用體驗上,堪稱標桿。

△ 里里外外看個遍,Apple Watch Series 7 到底和前代相比有哪些不同?
2、全智能手表在 Android 手表陣營中的代表:華為 WATCH 3 和 OPPO Watch 2。
兩款手表均提供了 LTE 的獨立蜂窩網絡支持,均采用了自研的雙芯片架構,主控芯片負責性能和算力,外掛芯片負責低功耗。兩家的操作系統也均支持獨立應用商店,因此支持開放的應用生態。

△ 華為 WATCH 3 評測:鴻蒙生態的腕上集大成,做到了有史以來最好
其中,OPPO Watch 2 的方案極具代表性。
它采用了雙芯片架構 + 智能和長續航的雙模式的做法,驍龍 4100 負責智能部分,Apollo 解決長續航模式下的運動監測等帶有前端感知應用的運行問題,兩種模式根據用戶實際需要的場景進行智能切換。

△ OPPO Watch 2 體驗:兩顆芯片、兩個系統、兩種模式,腕上超能代表
高通的驍龍 4100 系列可穿戴平臺正是為滿足手機廠商發展「智能三角」的需求而生,它采用了「大核+小核」的混合架構設計,主處理器負責交互場景,協處理器負責情境模式,除此之外,通過專用 DSP 滿足基帶、定位、傳感器、音頻方面的功能需求。
不難看出,這種大而全的芯片設計,通過強化核心的性能和算力 + 外掛多種需求接口的方式,幾乎可以為穿戴設備廠商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

3、采用了嵌入式操作系統的輕智能手表代表:
vivo、紅米、一加、真我、努比亞等絕大多數的手表廠商均選擇了這條路線。不支持獨立應用商店的華為 WATCH GT 系列和剛剛推出的榮耀手表,也都屬于此類。
它們盡管形態各異,目標人群各異,甚至主打功能也有所差別,但共同點是主控芯片的能力比較全面,省電、也省資源,因此一般續航可以抗到一周以上。這其中,又以恒玄 BES2500bp 比較突出。
不足之處則是沒有開放的應用生態,板載的應用數量有限,這與它們所采用的輕量級的 RTOS 操作系統有關。
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諸多解決方案和產品案例,體現的是各廠商針對穿戴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所做的差異化定位。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輕智能手表的超級代表
在各大手機廠商都在打造各自智能手表的大勢下,vivo 另辟蹊徑,用一款與眾不同的產品,實現了「為行業走一條路」的產品愿景。
vivo WATCH 2 采用了嶄新的雙芯片架構方案,即恒玄 BES2500bp 和展銳 W117 的組合方式,通過軟硬件的協同,動態調控不同場景下的資源占用,以同時提高獨立通信場景和常規使用場景的續航(分別最高可達 7 天和 14 天)。

值得一提的是,vivo WATCH 2 采用的也是輕量級的 RTOS 操作系統,本身并不具備獨立應用商店。
針對輕智能手表應用生態的短板問題,vivo 與網易云音樂和喜馬拉雅合作,將兩款應用內化在手表系統之中的,針對典型場景進行細節體驗的打磨,不為是一種 Less is More 的上策。
而展銳的 W117 智能手表平臺,則是專門為采用 RTOS 系統并需要強續航特性的蜂窩手表打造。
它的蜂窩框架采用 AP+CP 的芯片設計架構,具有高集成度、小尺寸、低功耗等優點,搭配展銳自研 UCVS 系列全場景功耗優化策略,可以助力智能手表升級 MCU 藍牙版手表方案至蜂窩版手表方案。

放眼行業以更大的視角審視趨勢與大局,我們可以發現,隨著運營商的力度加大以及 eSIM 同號多終端技術的日益成熟,蜂窩能力正在成為成人智能手表的重要能力。
輕智能系統 + 獨立通訊 + 長久續航,這是智能手表一個新的產品類目,一條新的發展路線。伴隨著方案的日益成熟,未來在這個方向上將會涌現更多的產品。
主筆:陳壹零 / 深圳灣
編輯:陳述 / 深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