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Beats Studio Buds 沒有蘋果 H1 芯片,卻對 iOS 和 Android 實現了雙兼容
空間音頻、主動降噪,還比 AirPods Pro 便宜 100 美元。這篇外媒評測匯總將幫助你了解蘋果音頻策略的另一面!
6 月 15 日,Beats 正式發布了第二款真無線耳塞——Beats Studio Buds,也是 Beats 的首款主動降噪真無線耳塞,售價為 149.99 美元,有紅色、黑色或白色可供選擇。

與之前的 Beats Powerbeats Pro 相比,它的設計大不相同,也更加緊湊。取消了耳鉤,也沒有耳機柄,成為了純豆式的真無線耳機,非常輕便、舒適。
功能上,Beats Studio Buds 支持單耳獨立使用,并首次增加了主動降噪。它還具備 IPX4 防水和防汗功能,一次充電可持續使用長達 5 個小時。如果關閉降噪功能,則可以連續播放 8 小時。但沒有無線充電。
特別強調的是,蘋果首次通過 Beats Studio Buds 實現了對 iOS 和 Android 雙平臺的兼容。在 iPhone 上,通過 AirPods 的設置和控制中心,可以輕松操控耳機。此外還支持 Siri 語音助手,以及蘋果的「查找」網絡。而在 Android 上,Beats 則支持 Fast Pair 和 Google 的「查找我的設備」功能。
聲學設計上,Beats Studio Buds 采用了 8.2 毫米發聲單元的全新的聲學架構設計。
我們欣賞一下蘋果的潮牌小弟 Beats Studio Buds 頗有那味的產品視頻:
外觀
從外觀上來看,Beats Studio Buds 的觸控區域像極了深圳灣在今年 1 月報道過的一款「世界上最小的 TWS 耳機 Earin 啟動眾籌,開放式耳塞,佩戴不分左右耳」,只是 Beats 的色彩更加絢麗,更 Beats,但相比 PowerBeats Pro 又不那么 Beats。

△ 圖源:The Verge
Beats Studio Buds 的兼容性成為各家評測的重點。我們知道,Beats 前代的耳機 Powerbeats Pro、Powerbeats、以及頸掛式的 Beats Flex 都采用了蘋果芯片(H1 或 W1),耳機就可以實現與蘋果設備之間的自動配對和音頻共享,但這一體驗只限在蘋果生態中享用,需要與 iPhone 配對、共享 iPhone 的 iCloud 賬號。

△ Powerbeats Pro vs Studio Buds | 圖源:The Verge
兼容性
最初的新品預測,人們也都押寶 Beats Studio Buds 將同樣內置 H1 芯片,但是它并沒有。它又是如何做到同時與 iOS 和 Android 雙平臺兼容的呢?
在 The Verge 的首發評測里,我們看到,Studio Buds 通過軟件復制了 AirPods 的一些功能,看起來與使用蘋果嫡系的耳機沒有差別。具體體現:
當你首次在 iPhone 附近打開外殼時,能夠看到熟悉的設置彈窗。Studio Buds 甚至在控制中心中進行了特殊集成,直接在這里實現降噪和透明模式之間切換,而不必另外安裝 app, 就像我們使用 AirPods 與 iPhone 配對一樣,或在華為手機上使用 FreeBuds 一樣。

△ 圖源:The Verge

△ 圖源:PCMag Asia
更深入的集成還體現在 Studio Buds 對 Apple Music 的杜比全景聲空間音頻的支持。蘋果于今年 5 月實現了 Apple Music 對空間音頻和無損音樂的支持,并于近日面向 Apple Music 訂閱用戶,推出了首批歌單。

雖然蘋果已明確用任何耳機都可以聆聽 Apple Music 的空間音頻,但大多數耳機需要做額外的設置。而 Studio Buds 在默認狀態下,在播放 Apple Music 帶有空間音頻的曲目時,將自動打開空間音頻的音軌。
空間音頻軌道在 Studio Buds 上聽起來不錯,具有良好的分離度,以及沉浸式的體驗。但 Studio Buds 不支持空間音頻的動態頭部跟蹤。

△ Apple Music 自動打開空間音頻 | 蘋果官宣
此外,Studio Buds 還支持語音直接喚醒的 Siri 語音助理,這一點和 AirPods 無差,而大多數耳機只能做到觸控喚醒。
但也恰恰因為沒有 H1 芯片的支持,Studio Buds 并不支持蘋果設備間的自由切換,這無疑是一種在取舍和平衡中的遺憾。

△ Beats Studio Buds 與 AirPods Pro、Echo Buds、Sony WF-1000XM4 外觀對比 | 圖源:CNN
但從另一個方面,Studio Buds 因此也可以更好地與 Android 兼容。
與 AirPods 和 Beats 以往的耳機相比,Studio Buds 首當其沖的優勢就是支持 USB-C 充電,這對于 Android 用戶實在是再友好不過了。
Studio Buds 同樣支持與 Android 手機的快速配對(Fast Pair),耳塞和充電倉都將出現在 Android 的藍牙設置中,在那里可以查看電池狀態。

△ 圖源:The Verge
在初始設置后,Studio Buds 會自動鏈接到 Google 帳戶,所以,也同樣支持 Google Assistant 語音助手的調用,但不能像用 iPhone 手機一樣,直接語音喚醒。
有意思的是,Studio Buds 同時支持 iOS 和 Android 的「查找」網絡,可以查看上一次打開它的位置,兼具「防丟」功能。

△ 圖源:Slashgear
參數對比
其他方面,9to5Mac 對 Studio Buds 和兩代 AirPods 進行了橫評,讀者可以從以相關參數的變化,了解蘋果的產品策略:

△ 數據總結 by 9to5Mac,圖表整理 by ShenzhenWare
總的來說,作為 Beats 的首款真無線降噪耳機,Studio Buds 好的地方:小巧、緊湊和時尚的設計,續航延長,對 iPhone 和 Android 用戶都有吸引力。不好的地方,主動降噪很一般,沒有無線充電。
設計背后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在上個月與 Beats Studio Buds 一起「被曝光」的,還有負責 Beats 產品設計的 Scott Croyle。盡管 Beats 的產品設計實際仍由設計公司 Ammunition 操刀,但 Scott Croyle 被譽為是 Beats 的 Jony Ive,可見其地位。

△ 圖源:9to5Mac
在 LinkedIn 的主頁上我們可以發現,Scott Croyle 曾擔任 HTC 設計總管,主導設計了 HTC 熱門產品 HTC One M7 和 M8。后來離開 HTC 創業,推出過一款名為 Robin 的頗有設計感的智能手機。2020 年 4 月,Scott Croyle 加入蘋果。

我們知道,蘋果自 2014 年收購 Beats Electronics 以來,已經對 Beats 品牌進行了 6 年的投資,一方面延續了 Beats 品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試圖將其與蘋果生態融合。
從 2016 年開始,Beats 陸續發布了多款集成蘋果技術的耳機,包括 Powerbeats 3、 Beats Solo 3 和 BeatsX。每個產品都共享新推出的 AirPods 內部使用的技術。

從最近兩年 Beats 發布的產品來看,續航比 AirPods 普遍要長,價格更低,設計上也與 AirPods 的性冷淡風格有嚴格的區分。此次 Beats Studio Buds 在設計上的大膽改變,也再一次刷新了 Scott Croyle 的存在感。
而回到開篇我們提到蘋果的產品策略,我們從 Studio Buds 身上可見一斑:更加獨立,更好的兼容性,以及體現在蘋果生態之外的更多的競爭力。
微信號:shenzhenware / 深圳灣
主筆:周全
編輯: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