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走向消費市場的智能眼鏡,MAD Gaze、Rokid、Mutrics 三家先行者的經驗
一場讓人流連忘返的產品和技術交流活動,一篇值得收藏和分享的活動回顧。
3 月 20 日,春分,在美麗的生態辦公園區泰華·梧桐島,我們迎來了第 15 期早茶會活動,一場讓人流連忘返的以「漫談智能眼鏡」為主題的活動。
在行業熱度的助推下,來自 MAD Gaze、Rokid、Mutrics 三家公司的 CEO 或技術和產品負責人,分享了他們在 AR/MR 和智能眼鏡方向上的實踐,并對下一個十年的硬件、交互和應用趨勢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在三個多小時的活動中,150 名與會的行業人士就當下發展的諸多熱點話題,交流、討論。

在活動之前,深圳灣發起了一項智能眼鏡主題的用戶調研,其中,在智能眼鏡的品牌認知情況方面,分別對海外和國內的眾多品牌進行了投票統計。
在海外,作為智能眼鏡的鼻祖 Google Glass 獲得了最多的 89.5% 的票數,其次是微軟 Hololens 得票數占 73.7%。
盡管蘋果雖然仍未推出智能眼鏡產品,但因為公眾對于 Apple Glass 的呼聲高,因此仍獲得了高達 47.4% 的品牌認知。這與 Facebook 的智能眼鏡(包括 Oculus VR 眼鏡和正在研發中的 AR 眼鏡)得到的票數相同。
Bose 因為近兩年有多款音頻眼鏡 Bose Frames 推向市場而備受消費者的關注,31.6% 的受訪者勾選了這一項。
的智能眼鏡認知度較高?(多選)_chart-2-8583.png)
而在國內,華為以高達 78.9% 的票數,名列品牌認知度第一。其他較為關注的品牌包括 OPPO、Pico 等。
的智能眼鏡認知度較高?(多選)_chart-2-8597.png)
參與本次早茶會分享的三家企業 MAD Gaze、Rokid、Mutrics 都是智能眼鏡行業的早期探索者,在智能眼鏡從 toB 到 toC 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和耕耘,其產品在行業里也享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口碑。
本文用較長的篇幅,為大家總結了與會嘉賓的發言精華,帶大家一起探索,智能眼鏡市場的前景與契機。

掌握 AR/MR 的核心軟硬件和交互技術,MAD Gaze 借勢成長
MAD Gaze 創龍 CEO 鄭文輝,他帶領具備超過 20 年 AR 硬件及軟件研發經驗的專家團隊深耕 7 年,在 AR 算法、手勢識別和光學技術等多個科研領域領先全球,獲得近 50 項專利。

創龍具備 AR 算法、手勢識別、光學等智能眼鏡相關技術。在核心光學技術方面:
硅基液晶 + 棱鏡,成本價格相對便宜,視場角(FOV) 的大小受限于光學體積成正比關系
OLED 有機電激光顯示 + 自由曲面:對比度較好,分辨率較高,虛擬的圖像的透光率較穿透
OLED 有機電激光顯示 + BirdBath:特點與有 OLED + 自由曲面類近,顯示效果比較好,通透率高
硅基液晶/數字光學處理技術 + 波導:接近普通眼鏡形態
創龍采用如上第四種技術生產的智能眼鏡,量產良率可達 95%,價格成本也控制得非常低。

在核心交互技術方面,
1. 手勢識別:
行業通常需要多個攝像頭才能實現,且需要接近大體積,操作時需經過多層數據傳輸于應用層上后才進行數據處理,有發熱和延時等問題。
創龍采用了純算法所做的手勢識別,直接將算法預載于 AR 眼鏡的系統底層中,大大節省電池消耗,降低延遲。
2. 手表震動交互技術:
基于創龍自己的算法,利用智能手表原本的陀螺儀和加速度傳感器,就可以實現對手部微小動作的識別,從而實現對 AR 眼鏡的控制。
創龍定義出超過 33 種不同手勢,是國內第一家公司實現這一交互技術的智能眼鏡公司。

在硬件產品端的研發上,自 2013 年公司成立以來,創龍已推出 8 款 AR 智能硬件產品,包括 Ares、X5、Vader、GLOW 等產品系列。
從 2017 年開始,創龍就已經將量產眼鏡帶到了市場,2020 年實現了全球市場占比 14.1%,產品和業務遍布 50 個國家。

鄭文輝在訪談中提到,在運營商力推 5G 的環境下,全球市場空間巨大。他還預測,今年下半年開始,華、米、O、V 等主流手機廠商將無一例外地推出 AR 眼鏡;未來三到五年,AR 眼鏡將會以 400% 的速度增長。
消費級 AR 距離我們有多遠?Rokid 做到 toB、toC 兩手抓
Rokid 硬件產品負責人杜暉,主要負責 Rokid 硬件產品規劃及設計量產工作,帶領團隊推出了 Rokid Glass,Rokid X-Craft,Rokid Vision 系列產品,對 AR 產品的技術以及應用場景有深刻的認知。

世界上第一個 AR 原型機出現在 1966 年,名為達摩克利斯之劍。半個世紀過去,AR 行業迎來了可量產的穿戴設備,并在各行各業落地應用,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創新價值。

△ 世界第一個 AR 裝置
大眾對 AR 的認知也在不斷加強。不管是手機 AR,還是眼鏡形態的 AR,都不再遙不可及。
隨著產品設計、光學、電子和使用場景的進步與拓展,AR 正在從一項「技術語言」走向前往 C 端的路上。
Rokid 在 B 端市場穩扎穩打,通過市場和用戶來打磨和檢驗產品能力。與此同時,Rokid 也一直在進行 C 端產品的探索,儲備技術,等待時機。
現階段,Rokid 認為 XR 行業還不具備一個通用產品,能夠覆蓋所有的場景,Rokid 的產品矩陣由此而生:

Glass 系列:工具類 AR 產品。作為信息輔助工具,為用戶在特定的操作環境下,提供信息提示。
X 系列:工業類 AR 產品。它將滿足典型的重工業和制造業場景,針對特殊行業深度定制,凸顯特定場景下的核心價值。
Vision 系列:消費類 AR 產品。肩負著引領行業,探索未來的使命,也代表了 Rokid 向消費級市場努力的方向。
杜暉與大家分享了 Rokid AR 三條產品線的研發故事,并從硬件的角度探討目前 AR 產品的現狀與發展。
對于制約消費級 AR 發展最重要的幾大因素,杜暉特別做了總結和分析:按優先級來看,分別是重量、生態和設計。
1. 重量
正常的近視眼鏡重量約在 25-40 克之間,是人能夠接受并長期佩戴感到舒適的重量,但在 AR 上極難實現。
因為重量是最考驗綜合能力的。它受到芯片功耗的制約,連帶著電池和散熱的問題。它還受到 ID、結構設計、所選材料和光學方案的影響。
可以說,如果重量問題解決了,那么以上所說的問題也就有了對應的解決方案。這需要整個行業的技術能力與供應鏈水平共同向前發展。

2. 生態
我們所指的生態是系統與應用,就像手機時代出現安卓和 iOS 那樣專用的系統,并伴隨著粘性較大的應用誕生,才能夠吸引用戶的「常駐」,形成 C 端強有力的后盾。
而像「軟件認為硬件拖住了 AR 發展的腳步,硬件認為軟件沒有殺手級的應用」這樣的情況也將不再被從業者「吐槽」。

3. 設計
之所以把設計單獨提出,是因為眼鏡本身帶有裝飾屬性。現代人提倡個性化,表達自我。如何讓設計在大批量工業化量產和個性化之間做出合理取舍,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作為 AR 行業的探索者,Rokid 始終走在前沿。目標是通過每一次的嘗試和努力,拉近 C 端的產品與用戶的距離。
這個過程,則需要眾人拾柴。Rokid 希望與合作伙伴一起,去擁抱這個充滿期待的未來。
如何打開智能眼鏡 C 端市場的切口?Mutrics 從音頻入手
Mutrics 聯合創始人兼 CTO 曹卉,曾任職于蘋果供應鏈企業瑞聲科技,負責研發、銷售及市場。在創業期間,曾在 24 個月內,將 36 款硬件產品從零做到量產上市。

曹卉在活動上帶我們回顧了智能眼鏡的發展歷史,以及在這過程中,以 Mutrics 為代表的深圳硬件創業團隊,如何在消費級市場中探尋空間。
曹卉指出,智能眼鏡集光、聲、電、機等多門學科,不止是需要光學 AR,還需要聲學 AI。
在 2017 年整個光學產業鏈極不成熟、顯示技術還存在諸多尚未解決的根本性問題(體積、功耗、發熱、視場角、數據傳輸等等)時,Mutrics 從聲學入手,行業較早地啟動了智能音頻眼鏡的研發。
Mutrics 比 Bose 和華為還早地推出了智能音頻眼鏡,在 ID 設計上實現了 5.1mm 的「全球最薄」鏡腿設計和量產——作為參考,2020 年發布的華為 2 代音頻眼鏡最薄處 7.9mm,Bose 2 代兩款眼鏡最薄處分別為 10.5mm 及 12.4mm。

Mutrics 還開創了「開放式聲場智能音頻眼鏡」的先河。
這家來自深圳的創業公司迄今已經量產了兩代消費級音頻眼鏡并銷往全世界。
而對于諸多廠家紛紛將「定向音頻」作為智能眼鏡的賣點,曹卉認為「經不起推敲」——低頻波長長,強繞射無指向;人臉障板發射及殼體共振;輻射方向性指標缺失等。
經體驗,曹卉發現,市面上幾乎所有的雙揚聲器系統的音頻眼鏡,只是單純地將音量變小,雖然能夠提升「私密性」但別人聽不見了,連自己想聽清也變難了。

新年伊始,Mutrics 推出了「破壁計劃」,將「開放式聲場」等核心音頻技術開放與第三方合作,或為智能眼鏡的聲學設計,提供最佳解決方案,與合作伙伴共同推進智能音頻眼鏡的市場繁榮。

1. Mutrics Cycle
目標市場:運動騎行款
關鍵詞:凱夫拉新材、曲面成型、降噪

2. Mutrics Grace
目標市場:青年女性
關鍵詞:時尚、輕薄、木材、板材

3. Mutrics Titan
目標市場:青年男性
關鍵詞:賽博朋克、鈦合金成型、無線充電

4. Mutrics Chief
目標市場:全年齡
關鍵詞:近視款、可更換電池、防水
值得一提的是,歷時 6 個月,專為智能音頻眼鏡打造,集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生產線也將于 2021 年第一季度正式投產使用。
后記
種梧桐,引鳳凰。
這是泰華地產打造梧桐島的初心,也折射了深圳灣作為新硬件創新社區的初心。我們希望功能打造學習和分享的社區,讓能量流動起來。
正是本著這樣的初心,深圳灣與泰華梧桐島共同出品的「梧桐 CEO 早茶會」已經連續舉辦了 15 場,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到活動中來,一起探索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無限可能。





泰華梧桐島是一個國內知名的低密度生態的自然辦公園區,共 24 棟節氣建筑,有著一片兩萬平米的生態湖,1000 多棵大樹,200-2000 平湖畔辦公室,每棟樓都建造了屋頂農場。作為深圳市、寶安區科技創新園區產業升級的一張名片,現已吸納百余家優質企業入駐。
泰華梧桐島去年開張的 BLLB 辦公社區項目由泰華地產親自負責工程總包,以聯合辦公、共生社區形式,為中小企業聚合能量、連接彼此。

BLLB 辦公社區不僅提供 8-18 人間獨立隔間、開放工位,一樓還有寬敞明亮的圖書咖啡,以及會議室、食堂、商務餐廳、人文小店、日式商旅酒店等配套設施。



當陽光灑進 BLLB 圖書咖啡的窗戶的那一刻,當湖邊微風吹進 BLLB 辦公社區的一刻,當你讀到這里的時刻,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期待下一場「梧桐 CEO 早茶會」嗎?期待我們交流哪些主題?
主筆:顧曉月 / 深圳灣
編輯:陳述 / 深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