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橫比華為 Eyewear、Bose Frames、Mutrics,看智能眼鏡的當下與未來
另一種隨行聽音樂的體驗,另一個隨行 AI 的入口。
耳機和便攜式揚聲器之外,我們還有第三種邊走邊聽音樂的方式嗎?
隨著微型揚聲器、無線傳輸等技術的日趨成熟,智能眼鏡打開隨行音樂體驗的第三種可能。
上個月,華為與 Gentle Monster 聯合打造的智能眼鏡 EyeWear 正式在國內上市,并在上線后秒磬。幾乎同時,Bose Frames 國行開售、亞馬遜發布 Echo Frames,而以 Mutrics 為代表的新興獨立品牌也開始將其智能眼鏡的市場從歐洲拓展到了亞洲。
智能眼鏡市場正在慢慢回溫。

我們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深度體驗了三款眼鏡——Bose Frames、華為 Eyewear、Mutrics。我們還試戴過其他眼鏡,如年初亮相的 Echo Frames 的原型 North Forcals,早些年的眾籌明星 Vue Glasses,以及一些已經涌現在眼鏡店里的品牌,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
我們在過去的文章里,曾經對這一類產品的可穿戴性、可聽性、私密性、智能性、甚至商業意圖,做過多維度的深度解析。而我們今天則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對三款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做一次空前的橫比,并與大家探討智能眼鏡的進化方向,以及未來市場增長的可能性。
Part 1?智能眼鏡盤點
產品 #1:Bose Frames

2018 年 3 月在 SXSW 的展會上,Bose 第一次展出了這款眼鏡的樣機,憑借著「太陽鏡+藍牙耳機+語音 AR」的新穎概念成功出圈。
產品 #2:Mutrics 太陽鏡

Mutrics 太陽鏡最早亮相于 2019 年的 CES,其核心團隊來自于 AAC。產品通過特殊的音腔+雙微型揚聲器模塊化設計,實現了近場環繞立體聲效果,并支持 Siri 和 Google Assistant。
產品 #3:Gentle Monster x 華為 Eyewear

Eyewear 由華為和 Gentle Monster 聯合出品,機身完全沒有物理按鍵,眼鏡內置了觸控板和傳感器,支持觸控交互,可監測用戶的佩戴狀態。
更多眼鏡:Echo Frames、骨傳導眼鏡等
除了上述三款產品外,上月底,亞馬遜也推出了 Echo Frames 智能眼鏡。該眼鏡采用更加通用的平鏡/光學眼鏡的外觀設計,用戶可以直接用語音喚醒 Alexa。

另外,市面上還有一類采用了骨傳導技術的音頻智能眼鏡,如我們此前介紹過的海外眾籌明星產品 Vue。不過,由于骨傳導技術固有的弊端,這一品類暫時并沒有太典型的案例。
Part 2?智能眼鏡橫比
#1 可穿戴性:華為 Eyewear>Mutrics>Bose Frames
對于要上臉的眼鏡來說,好看最重要。而在這三款眼鏡中,背靠 Gentle Monster 的華為 Eyewear,時尚得不像個電子產品。
從外觀上看,智能眼鏡與普通眼鏡最大的區別是「大粗腿」——由于眼鏡的揚聲器、開關、電子以及其他模組都被放在了兩側鏡腿上,智能眼鏡的鏡腿都較普通眼鏡要大一圈。
而為了降低「粗腿」帶來的不和諧感,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的智能眼鏡大多采用了大框板材的邊框設計。

華為 Eyewear 采用了 Gentle Monster 非常典型的鏡框設計,鏡腿纖細修長,機身上的物理按鍵和充電口也被觸控板和無線充電取代,唯一的揚聲器開孔也被隱藏在了鏡腿后側下方的位置,且開孔非常小——用我們辦公室小姐姐的話來說,「就沖 Gentle Monster 的鏡框設計,我就可以掏錢了」。

華為 Eyewear 鏡腿兩側鏡腿各有一塊觸控板,右側可以用來播放/接聽電話,左側則可以喚醒華為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值得注意的是,觸控板雖然精致,但代價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的準確度——在剛上手階段,每次有電話進來,我都要摸半天才能成功接通。

類似的還有 Eyewear 的充電盒,好看是好看,便攜性非常糟糕。

相比較之下,Bose Frames 和 Mutrics 不僅眼鏡腿粗很多,并且按鍵、充電口的等都直接裸露在外面,電子產品的氣息還是非常明顯。尤其是 Bose Frames——由于材質問題,Bose Frames 整機的塑料感非常明顯,強光下甚至還可以明顯看到內部的電路走線。

Bose Frames 右側鏡腿下方的金屬按鈕負責全部物理交互——關機狀態下按一下開機、開機狀態下按一下播放、按兩下切歌、長按喚醒手機語音助手。就個人體驗而言,這個物理按鍵觸感并不舒服,另外,音量調整還是需要在手機上操作。

與上面兩款眼鏡相比,Mutrics 太陽鏡的造型是最夸張的——Mutrics 太陽鏡采用了更加張揚炫彩膜的鏡片,以及更大的方形鏡框,使得整機的視覺效果非常和諧,上臉效果也很酷。

但 Mutrics 太陽鏡的操作比上述兩款產品直接了很多。Mutrics 太陽鏡的右鏡腿上的三個按鍵呈「 O 一 一」狀排開,單擊「 O 」接聽/切歌、長按開關機、另外這一按鍵還可以用來喚醒 Siri 和 Google Assistant,「一 一」則為音量鍵。

重量方面,這幾款眼鏡重量控制在了 50g 以內,其中,Bose Frames 45g,華為 Eyewear 45.6g,Mutrics 太陽鏡重量 50g。若不是長時間佩戴,這個重量基本在可接受范圍內。作為參照,我們隨機搜索了暴龍、Gentle Monster 等品牌在 2019 年上新的幾款板材太陽鏡,重量基本都在 30-40g 之間。

#2 可聽性:Bose Frames>Mutrics>華為 Eyewear
智能眼鏡帶來了一種非常奇妙的開放式環繞立體聲體驗,其中 Bose Frames 最舒服,華為 Eyewear 就像白開水。
由于功能相似,很多人都會把智能眼鏡與藍牙耳機進行類比,但如果體驗過智能眼鏡,你就會知道,智能眼鏡的音樂體驗完全不同于藍牙耳機——智能眼鏡所帶來的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開放式環繞立體聲,是一種更接近家庭音響的音樂體驗。
這種奇妙的音樂體驗,來自智能眼鏡特有的揚聲器結構。Bose Frames、華為 Eyewear 和 Mutrics 基本都采用了側出的發聲結構——揚聲器放在鏡腿中間部位、對準太陽穴靠后位置,而揚聲器開孔則開在了鏡腿側后方的位置,這種結構可以既可以讓聲音形成指向性波束,讓聲音準備傳遞到佩戴者耳中,減少聲音外漏,同時實現環繞立體聲的效果。

另外,由于鏡腿兩側的元器件不同,眼鏡兩側鏡腿的聲腔結構可能會存在細微的差距,容易導致兩側聲音失衡。為此,Mutrics 在狹小的鏡腿內為揚聲器預留了獨立腔體。

就我手頭上的這三款眼鏡來說,這三款眼鏡基本都可以實現上述的開放式環繞立體聲,但整體的低頻表現都比較弱。
Bose Frames 整體的音樂體驗是最舒服的,細節表現也更為細膩。而 Mutrics 由于采用了獨立音腔設計,雙耳的平衡會更好一些,但在播放鼓點相對密集的音樂時聲音后期處理的感覺比較明顯。相比之下,華為 Eyewear 聲場更靠后,且音量偏小,音質十分平淡。

#2 私密性:Mutrics>Bose Frames>華為 Eyewear
比起音質等玄學問題,音頻智能眼鏡更重要的是音量與漏音的平衡。三者相比,Mutrics 綜合表現最優,華為漏音很嚴重。
開放式揚聲器聽感雖然舒服,但卻不可避免漏音問題。然而,作為一款個人化音頻設備,如果眼鏡的漏音問題過于嚴重,音頻智能眼鏡的實用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以華為 Eyewear 為例,在產品顏值和可穿戴性的評選中,華為 Eyewear 憑借著 Gentle Monster 時尚的外觀設計,成為了我司小姐姐心目中的第一名,然而這款產品卻始終不是大家出街使用的首選,原因很簡單,華為 Eyewear 的聽音體驗并不好——華為 Eyewear 音量明顯偏小,但漏音卻相當嚴重。
尤其是在戶外行走時,華為 Eyewear 在戶外行走,我至少需要將眼鏡音量調到 80% 才可以聽清音樂的聲音,但這種音量并不足以讓我真的享受音樂;而在室內接打電話時,這個音量可以讓整個辦公室的人都聽到我的通話內容。

相比之下,Mutrics 在音量和漏音方面的平衡表現就非常不錯。室內場景,30% 的系統音量便可以讓自己清晰地聽到音樂,50% 以下的系統音量基本都不要擔心周邊的人聽到聲音;而在室外場景中,有了環境音的掩蓋,80% 的系統音量依然保持較好的私密性。

Bose Frames 在室外場景中,70%~80% 的系統音量也基本可以聽得清和不打擾這兩個問題上會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

#4 智能化:眼鏡上的 Jarvis 還有點青澀,但未來可期
在智能化體驗這件事情上,音頻智能眼鏡所能提供的服務與當前的耳機并無太大的差別,都是通過觸發手機上的 AI 助手來獲取信息和服務。
其中,華為 Eyewear 深度捆綁華為 EMUI 系統,支持華為小藝;Bose 和 Mutrics 則都支持 Google Assistant 和 Siri 兩大語音助手。

在此基礎上,Bose Frames 還承載了 Bose 在 AR 領域的野心和探索——基于眼鏡內的傳感器,以及手機這個移動計算平臺, Bose AR 平臺還可以為用戶帶來純語音的地理位置服務。

Mutrics 則支持了 Google Translation、Text to Speech、Track Activities 等第三方應用。

Part 3?當下與未來
#1:音頻智能眼鏡輕裝上陣,更容易敲開了消費市場的大門
在智能可穿戴這一賽道上,智能眼鏡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產品。
2012 年,Google Glass 開啟了智能可穿戴產品的元年,并在此后 7 年中集齊了 Google、微軟、Intel、亞馬遜等多家巨頭,承載了我們對下一個計算終端的期待。然而,7 年來,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耳機等可穿戴品類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爆品,但智能眼鏡卻始終在消費市場的大門外徘徊。
直到 Bose Frames 們的出現——刪減了視覺交互功能的音頻智能眼鏡們,以一種更加輕量化的方式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中,為傳統眼鏡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和價值,為用戶帶來了第三種隨行聽音體驗,也為隨行 AI 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入口。
這種轉變讓我們看到了智能眼鏡走進消費市場的可能,這種轉變讓我們格外地興奮。

#2:高度個人化的智能眼鏡,很難像 AirPods 一樣一款產品賣到爆
同樣作為智能可穿戴產品,與手環、手表、耳機等產品相比,智能眼鏡最大的不同是,智能眼鏡始終是一款「看臉」的產品,其可穿戴性、個性化程度都要遠遠高于前面三者。換句話說,智能眼鏡要像 AirPods 那樣一款產品賣到爆的可能性并不高。
舉個簡單的例子,即便像 Bose Frames、華為 Eyewear 等產品都提供了多種型號和款式的鏡框選擇,但受限于眼鏡鏡框的寬度、鏡腿的長度,依然會有很多小臉星人無緣這些產品。
就如我們會更習慣在門店里驗光、試戴、再購買眼鏡一樣,智能眼鏡也需要經歷這樣的一套流程。或許在未來,我們在 Gentle Monster 等眼鏡店買買買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在華為等智能硬件的店鋪。

#3:太陽鏡會限制使用場景,智能眼鏡的下一步是日常佩戴
由于使用頻率的問題,用戶對太陽的重量和體積的寬容度會更高;同時,相對嘈雜的室外對對聲音的私密性的要求也相對低一點。也正因此,當前的智能眼鏡多以太陽鏡為主。
但就像我們不會在家里戴個太陽鏡做飯一樣,太陽鏡會限制智能眼鏡的使用場景。智能眼鏡想成為 TWS 那樣的大眾消費硬件,太陽鏡的使用場景是不夠的。

不過,隨著整個技術鏈條和供應鏈的成熟,這個問題正在得到解決。我們可以看到,華為 Eyewear、Echo Frames、Mutrics 等眼鏡均提供了通用性更強的光學眼鏡的選擇,Echo Frames 重量更是只有 31g,非常接近我們日常使用的眼鏡。
在早前的采訪中,Mutrics 表示,他們正在研發的第三代產品采用了全新的發聲單元,使得眼鏡的體積和重量均與我們日常佩戴的近視眼鏡無異。

如前文所說的,智能眼鏡是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智能可穿戴品類,其用戶基礎更廣泛、產品交互優勢更大。或許當前的音頻智能眼鏡還沒有發揮出智能眼鏡的最大價值,但我們依然期待著這樣一個產品的成長,以及在未來這一品類為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