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麒麟 990 來了!最好的 5G、最好的 AI、最好的性能,吊打高通和三星 | IFA 2019

華為 FreeBuds 3 體驗:杠上 AirPods 2,到底可以打幾分?
既有追隨 AirPods 的身影,也有超越 AirPods 的野心。
上周,在 IFA 開幕式上,華為憑借新一代麒麟 990 5G 手機芯片,直接吊打三星和高通,也為本周在慕尼黑召開的華為 Mate 30 5G 系列發布會造勢。
而在 IFA 上亮相的,不僅有例行牛 x 的麒麟 990 手機芯片,還有一枚全新的麒麟可穿戴芯片——麒麟 A1,以及搭載了這款芯片的新一代真無線耳機 FreeBuds 3。
華為官方信息顯示,FreeBuds 3 具備更符合人體工學的外觀、更穩定流暢的連接、更出色的音質、更智慧通話降噪、半開放式主動降噪、并提供黑白兩種顏色供選擇。

這些配置用余承東的話來翻譯——這是一款「各方面的表現都優于 AirPods 2」的真無線耳機。
在 IFA 現場,我們體驗了這款耳機。工作人員告訴我們,FreeBuds 3 將在慕尼黑發布會上正式發售,預計售價為 150~200 歐元。
這款余承東用來杠 AirPods 的耳機表現如何?我們將從外觀設計、性能表現、通話降噪、主動降噪、音質等各個方面,逐項展開。
外觀設計:海豚聲腔,多一點流線,多一點貼合
相較于前兩代 FreeBuds 耳機,FreeBuds 3 在外觀的改動還是非常明顯的——取消了原來的天鵝頸設計,原來寬扁的頸部變成非常周正的圓柱體設計。
這個頸部的變化讓 FreeBuds 3 不再那么像 AirPods,戴在耳朵上也比之前的 FreeBuds 2 要精致不少。相較于前兩代 FreeBuds 耳機,我還是非常喜歡這一代產品的設計的。

FreeBuds 3 的腔體部分則采用了「海豚聲腔的仿生設計」——如果仔細端詳 FreeBuds 3 的耳塞部分,我們就會發現,FreeBuds 3 的耳塞部分有一段細微的曲線,而不是像 AirPods 一樣簡單的弧線。
華為表示,這種設計方式可以讓耳機更貼合耳道形狀,并且有效收束聲波,讓聲音更清晰凝聚。現場我們的體驗來看,這種設計更有流線感,入耳部分相比 AirPods 會更貼合,俯視乍一眼看像森海的平頭耳塞。

充電盒:圓形「粉餅盒」設計,無線快充就是快
FreeBuds 3 的充電盒也由原來的方盒子變成了圓盒子,邊緣也變得更加圓潤,拿在手里像個粉餅盒。
這個外觀的改動,可以為充電盒電池預留出更大的空間,同時,對于習慣將耳機揣在褲兜里的朋友,這個粉餅造型也比方盒子友好不少,揣進去的感覺更加流暢,從正面看也沒那么突兀。

充電盒預留了 Type-C 接口,在充電的效率方面,華為官方聲稱,有線快充比 AirPods 快 100%,同時提供無線快充,充電速度比 AirPods 快 50%。

芯片:性能如官宣般優秀
初代的 AirPods 以一枚 W1 芯片+多重鏈路和窺探機制,讓真無線耳機現實了與有線耳機接近的連接體驗,而在今年年初,蘋果更是為 TWS 專門打造了一枚芯片 H1,讓第二代 AirPods 帶了 2X 切換設備速度、1.5X 通話連接速度、-30% 游戲音頻延遲。

用上了 H1 芯片之后,第二代 AirPods 在玩榮耀時的體驗又上了一個新階梯。點擊查看第二代 AirPods 評測。
要杠 AirPods,華為也拿出了一枚全新的麒麟芯片——麒麟 A1。華為官方是這樣介紹這枚芯片的強悍的:
麒麟 A1 是華為推出的首款同時支持無線音頻設備和智能手表、且獲得藍牙 5.1 和藍牙低功率 5.1 標準認證的可穿戴芯片,在 4.3mm*4.4mm 的小巧尺寸上集成了先進的藍牙處理單元、強勁的音頻處理單元、超低功耗的應用處理器和獨立的高效電源管理單元。
麒麟 A1 芯片擁有高效穩定的連接性能和出色的抗干擾能力、強勁的音頻處理能力、支持智慧自然的人機交互,可帶來沉浸式高品質音樂聆聽體驗和音畫同步的游戲體驗。
麒麟 A1 在藍牙 5.1 和藍牙低功率 5.1 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性能就是「高效穩定的連接性能和出色的抗干擾能力」——麒麟 A1 采用了類似蘋果 H1 芯片的雙耳傳輸通道,但又與蘋果的雙耳同時接收左右雙聲道音頻信號的傳輸方式不同,麒麟 A1 每只耳機只接受單一聲道的音頻信號,即左耳負責左聲道、右耳負責右聲道。

基于麒麟 A1 的信號傳輸方案,FreeBuds 3 及未來華為家族的其他可穿戴產品,可以在確保穩定性的基礎上有效避免電波損耗問題,實現更高效率的傳輸和更低的功耗,但弊端是容易出現雙耳信號不同步的問題。
很遺憾,由于現場條件限制,在現場的體驗中,我們并沒有辦法感受到 A1 的「高效穩定的連接性能和出色的抗干擾能力」,但我們可以通過余承東披露的一組數據來感受一下這顆芯片的強大之所在:
根據余承東在現場展示的數據,在同樣的干擾強度下,麒麟 A1 與蘋果 H1 的抗干擾表現與 H1 基本一致,遠遠高于市場其他的芯片方案;在傳輸速率方面,麒麟 A1 芯片理論傳輸速率達到了 6.5Mbps,3 倍于其他芯片;在連接音頻時,無損音頻的傳輸速率達到了 2.3Mbps。

此外,FreeBuds 3 搭配獨立的 Audio DSP 處理單元,時延被縮減到了 190ms,這比 AirPods 的 220ms 少了 30ms,更是把三星 Galaxy Buds 的 564ms 甩開了幾條街。

佩戴連接:不太可能有創新
首次打開 AirPods 時,AirPods 與 iPhone 的無縫連接,為每一位果粉留下了深刻印象。蘋果、三星這樣的手機廠商,他們的真無線耳機在配對自家手機時,都會有專用的動畫窗,以顯示配對成功。
在之前的 FreeBuds 2 代體驗中,我們并沒有看到類似 AirPods 一樣的開盒即連。是否 FreeBuds 3 針對自家手機實現快速連接,并在其他產品中實現無縫切換,我們還要等到拿到真機后才能感受到。

但也有業內人士告訴深圳灣,對 FreeBuds 3 在交互體驗上的創新,不要期望太高,畢竟是華為的第一款可穿戴芯片,可能會在穩定性上考慮更多。
要追上 AirPods,真無線耳機還需要解決的藍牙技術難題有哪些?點擊鏈接,查看 TWS 產品的攔路虎和解決方案。
通話降噪:3Mic+骨聲紋傳感器+通話降噪算法
在解決了穩定和高效率的連接之后,FreeBuds 3 追趕 AirPods 的另一個方面是通話降噪(ENC)。
FreeBuds 3 采用了 3Mic+骨聲紋傳感器+通話降噪算法的組合,這一組合與早前 AirPods 非常相似,骨聲紋傳感器可以精準采集人聲形成的骨震動信號,而多 Mic 則分別收集人聲、環境音,再通過通話降噪算法對聲音進行分離降噪,以實現更好的降噪效果。
實際上,早在 FreeBuds 2,華為便在耳機內置入了骨聲紋傳感器,不過,此前這一傳感器主要用于生物識別,而這一次,華為將這一傳感器的價值發揚光大了。

市面上大部分采用了高通芯片的 TWS 產品都是通過 cVc 算法進行雙麥降噪通話,Jabra、Libratone 等一些音頻廠商則做了 3Mic 上行降噪通話,這對算法和腔體設計要求較高。
而在用戶端,體現就是還原了手機本身通話的效果,無論是聽的人還是說話的人,都能有通話音質的保證。市面上能把通話效果做好的 TWS 廠家并不多,之前索尼的降噪真無線耳機 WF-1000MX3 的槽點,就體現在沒有做通話降噪。

除此之外,華為還為 FreeBuds 3 加入了「防風噪導管設計」,這一設計可以降低刮風對于通話質量的影響。

主動降噪:首款半開放式的主動降噪
除了上面的連接、通話降噪,本次 FreeBuds 3 最讓人期待的莫過于在半開放式的耳機中實現了主動降噪(ANC)。
在早前的文章中,深圳灣曾指出,在半開放式的耳機中做主動降噪并不容易,半入耳式耳機在佩戴時并不像入耳式耳機那么緊湊,這導致漏音持續發生、并且漏音的頻率是持續變化的,這就要求耳機能夠實時監測噪音泄漏量、并及時調整降噪的效果,對降噪算法、芯片功耗都有極高的要求。

針對這個問題,FreeBuds 搭載 3mic,基于對真實耳道模型的模擬,可以針對不同耳道形狀調整降噪信號輸出頻率和強度,在半入耳式耳塞上實現 15dB 的環境音降噪效果。雖然華為官方沒有對這一降噪技術進行深度的講解,但來自供應商的一些消息,華為采用的是自家的主動降噪算法,并不是華為此前的幾款主動降噪耳機所使用的 ams 的自動泄漏補償算法(ALC)。

自動泄漏補償算法(ALC):該方案基于 FTT 頻譜分析,根據耳塞與用戶耳朵之間的泄露實時調整參數,能夠消除背景噪聲,從而提高語音通話、音樂和媒體內容的音質。點擊查看深圳灣早前詳解報道。
在產品實測中,我能感覺到 FreeBuds 3 有一定的降噪效果,除了被動降噪之外的降噪效果。在人來人往的展館內,我戴上耳機之后,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展區內人來人往的腳步聲、談話聲等聲音都得到了抑制。不過,FreeBuds 3 在主動降噪和舒適度之間的平衡還缺點意思,尤其在音樂音量比較低的情況下,還是能感覺到一些壓迫感。

對于「在半開放式的耳機中實現主動降噪」這個話題,通過我們和一些業內人士的交流,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對 FreeBuds 3 的方案進行評價:
一方面,半入耳的耳機不像純入耳式耳機的被動降噪效果好,因為漏音而在 ANC 的技術實現上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產品的整體性設計方面,對于降噪算法、佩戴的人體工學設計、聲學結構設計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挑戰。華為能率先推出,抓住「降噪」這一熱點/賣點,在商業上無疑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對于用慣了頭戴降噪耳機或純入耳式降噪耳機的用戶來說,已經習慣了 25dB 以上的降噪效果,15dB 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是無感的。但畢竟是做了要比沒做好,在地鐵等嘈雜的環境中,受環境干擾會少一些,尤其音樂音量低的時候就更加明顯了。

音質:三頻均衡基礎上,突出低頻表現
聲學設計方面,官宣的方案是:FreeBuds 3 采用了 14mm 動圈單元,并疊加了低音導音管,可以在有限的腔體內實現更好的低音效果;同時,球頂振膜換上了鋁鎂合金+PU 懸邊材料。

從這些挑音的手法上,我們看的出來,華為希望在音質上實現比 AirPods 的如白開水一般的「均衡」更勝一籌,在實現三頻均衡基礎上,突出低頻表現,從而讓用戶感受到更豐富的音樂細節和更好的原聲重現。
小結
整體體驗下來,在華為這款全新的真無線耳機身上,我們找到了不少 AirPods 的身影,但也看到了不少華為要超越 AirPods 的野心。
畢竟,該做的優化都做了,是否能超越 AirPods,就看進入市場后的表現了。對此,我們十分期待!
微信號:shenzhenware
主筆:大樹 / 深圳灣
審校:陳壹零 / 深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