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這款能地上跑的無人機,是為了給你的「飛行汽車」描繪藍圖

被植入 Alexa 后的 MIT 「獵豹 3 號」機器人,要轉行當災區救援員了
頭頂的 Echo Dot 亮了~
一直以來,腿式機器人的研究備受詬病。除了技術門檻高、難以商業化等問題外,還機器人是否會傷人等問題隨時遭受大眾倫理的拷問。
而麻省理工學院仿生實驗室(Biomimetic Lab)的 Kim Sang Bae 教授及他帶領的研究員們,正在努力地改變人們的這種想法。在經歷了兩次產品迭代更新后,他們于上個月推出了該實驗室新一代機器人獵豹 3 號。

相較于前面兩代,獵豹 3 號最重要的轉變,那就是能夠開始投身于更加切合實際的工作:這款機器人將進入危險災區參與救援、偵測等工作。
根據 Kim 團隊的介紹,獵豹 3 號首要目的地可能是福島核電站。自 2011 年日本遭受海嘯的嚴重破壞后,該工廠就持續向周邊地區排放放射性物質,即便六年后仍然需要不斷的監測。
這類工作對人類來說風險極高,而機器人卻可以輕易完成。在遇到危險時,機器人能夠及時檢測緊急情況,并通知操作人員或作出相應的反應。
Kim 教授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我們寄托在這款機器人身上的愿景正在慢慢變成現實,我們希望能將獵豹 3 號投入到現實世界中去實現價值。」
獵豹機器人從第 1 代開始便表現十分驚艷:它能自主跨越障礙物、實現每小時30 英里(約 48 公里)的高速奔跑;而這一次,獵豹 3 號機器人的頭部還裝入一個 Echo Dot,植入了 Alexa 語音助手,人們可以通過語音方式與它交互,向機器人發布命令。

而在運動能力上,由于采用的是腿式,而不是輪子,因此獵豹 3 號能更好的穿過崎嶇地帶 。Kim 團隊承諾獵豹 3 號的穩定性極其可靠,即使在使用一只腿開門或者挪開障礙物的情形下,機器人依然能依靠三只腿保持平衡。
獵豹 3 號體重僅為 90 磅,其腿部有 12 個關節,這些參數保證了其運動靈活性。在運動關鍵部位還利用了高扭矩密度促動器(High Torque Density Actuator)促使四肢迅速移動,同時不會妨礙到其模仿現實世界獵豹骨架的外骨骼。
在進行其標志性跳躍之前 ,獵豹機器人會通過一系列算法,結合對障礙物高度及距離的預估數據,計算出最佳的路徑,最后選擇合適的著地方式。

「我一直對開發 Cheetah 這樣擁有貨真價實四肢的機器人充滿極大熱情,因為他們相較于傳統笨拙的機器人優勢實在相當突出。」Kim 教授如此解釋了他研究這款機器人的初心。
「作為人類,我們征服了空氣,水與大地,幾乎地球上所有的資源。之前我們征服大地的方式卻一直是車輪,現在我們選擇用帶腿的工具來丈量我們腳下的土地。」
獵豹機器人早期版本測試視頻
除了 MIT 的 Biomimetics 實驗室,美國本土科技公司 BostonDynamics 的四足機器人 BigDog 同樣聞名。但是 BigDog 通過燃油產生動力,噪音大,續航時間僅為 45 分鐘。而獵豹機器人是由電動馬達控制的,其優秀的可操控性及續航能力使得獵豹 3 號更加適合復雜地形的探測活動。
與前兩代產品相比,獵豹 3 號的速度與體能并沒有提高太多。不過機器人使命的變化是最大的亮點:從一只耗費巨資打造、只會在傳送帶上賣命奔跑的機器人,到能夠進入危險災區,拯救人類生命的機器人;這不僅是產品定位角度的轉變,也意味著科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良好循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