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發布三款新飛機,推出農業智能平臺——極飛的沉穩和激進

無人機、農田醫生和未來農場,在這里我們聽到了中國農業的未來 | 梧桐 CEO 早茶會
極飛、雨燕和大象淝從設備、平臺和原料端展示了農業領域技術和模式創新的一個側面。
一直以來,消費市場和行業市場都是新技術產品化的主要方向,除了從一開始就扎根行業的科技企業之外,在部分產品領域消費級市場的逐漸飽和的情況下,一些消費級產品廠商也開始了對行業應用可能性的探索。在這其中,農業市場雖然有著千億級的市場規模,但在普通人印象中似乎仍然是離科技十分遙遠的行業。
11 月 4 日,深圳灣在泰華梧桐島舉辦了第七期梧桐 CEO 早茶會,邀請了三家將新技術、新模式應用于農業領域的廠商,分享了他們對農業市場的理解,以及各自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創造新價值方面做出的努力。
極飛龔槚欽:看似什么都能做的時候,才是最危險的時候
以無人機技術和產品起家的極飛成立于 2007 年,在 2013 年進入農業植保領域之前,極飛也曾做過消費級產品,以及包括物流、消防在內的多個行業方向上的嘗試,其中也不乏十分優秀的產品,但極飛的聯合創始人龔槚欽 Justin 在回顧極飛的過往經驗時卻說,「那時候我們雖然做了很多東西,但其實是極飛最危險的時候。」

「我們需要回答自己的問題是,極飛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Justin 說。在無人機領域,看似每個行業都可以做,但其實很多方向都不成熟。比如無人機物流,會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和監管的限制,而監管部門的逐步認同以及相關法規的成熟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這對企業來說是難以承擔的。

而在眾多行業應用方向上選擇農業的原因,Justin 說,一方面是看到了中國農業在植保環節亟待解決的效率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看到農業在接納無人機技術時本身的優勢。
在一次去新疆的考察中,Justin 和極飛的 CEO 彭斌正趕上當地棉花打落葉劑的時節,「3000 多萬畝棉花,10 天內必須打完,絕大多數還是靠背著藥箱手動打,這 10 天里需要 60 多萬勞動力,就只做打藥這件事。當我們的城市物質生活需求已經大大提升的現在,很難想象這些物質的基礎在農村還在用如此原始的方式來提供。」
「無人機可以用做這么多事情,為什么不能為農業做的事情?」

而農田里也有適合無人機飛行的條件,「農村地廣人稀,我們的植保無人機是在田里飛,即使出事故也是掉在地里,立法風險低。」Justin 解釋說,極飛的植保無人機已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作業過程不需要人為手動遙控,同時,極飛有著完善的無人機管理系統,用戶只有在通過考核取得操作員資格之后,才能在智能終端上通過專門的賬號操作無人機,而在具體作業時,飛機也只能在作業工單對應的地塊上才能起飛,其他時候則會自動鎖死。
此外,由于發展農業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新技術的引入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為了讓無人機能真正為農業植保所用,極飛在無人機的穩定、精確和高效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持續優化。例如,采用 RTK 定位技術,將飛行誤差控制到厘米級,杜絕了由于飛行偏差造成漏噴或藥害的可能性;采用離心噴頭,減少藥物堵塞造成的噴頭和機體損耗;采用復合材料,解決機體共振造成的耐用性問題……

而達到穩定、耐用的基礎上,極飛也一直在努力降低無人機作業的綜合成本,讓無人機植保成為真正有利可圖的農業服務模式。
雨燕智能翟紅亮:消費級與專業服務的差異巨大,需要專業化的體系支持
與圍繞無人機技術開拓植保市場的極飛不同,雨燕提供的,是包含診斷及處方服務、藥劑助劑和無人機噴灑服務在內的完整打包方案。

雨燕智能 CTO 翟紅亮提到,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移動互聯網在農戶中的普及、無人機技術的成熟以及飛防專用藥劑助劑的發展,無人機植保已經迎來了市場拐點。但與消費級市場不同,無人機植保對產品、服務的要求都更高,同時,服務失敗帶來的風險也大得多。
「消費者買一臺電視,壞了大不了不看,但病蟲害爆發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防住,對農戶來說就是減產甚至破產。」

在雨燕的植保服務體系中,植保專家資源是雨燕的強項。翟紅亮表示,雨燕擁有中國最大的植保專家(PCA)團隊,以 PCA 為核心,雨燕構建了由專家總部、區域運營中心和專業飛手組成的從診斷到打藥的服務矩陣。
除了提供服務之外,雨燕還自主研發藥劑助劑,從平臺方角度開發無人機植保的作業標準,推動無人機植保全行業朝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在雨燕的植保體系下提供無人機打藥服務的飛手被稱為雨燕創客,這些飛手雖然并不是雨燕自有的植保人員,但雨燕通過一系列的支持和激勵措施,與飛手保持利益一致的強連接。
最后,無人機設備的租賃和銷售,以及藥劑助劑的銷售,是雨燕的核心盈利來源。
大象淝陳智軍:探索土壤、作物、肥料與環境之間的關聯

在農業植保中,大象淝試圖解決的是中國農業一個「簡單」而又頑固的問題——千種地施一種肥,即肥料和不同地域的土壤、作物、氣候條件等不完全匹配的問題。
大象淝科技創始人陳智軍強調,這種不匹配不僅會造成肥料的嚴重浪費,由于與作物吸收規律的錯位,還會導致作物吸收不到足夠的養料,同時過量的肥料還會污染水土。

「中國農民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對當地土壤不了解,施肥是盲目的,憑經驗的,但實際上,每塊地塊的土壤成分都是不一樣的,作物需求肥料的養分也不一樣。」大象淝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是測土配方施肥,通過為種植大戶測量當地土壤,通過測試結果配置針對性的肥料方案。
除了測土配方施肥之外,大象淝還致力于推進將施肥和灌溉系統相結合的水肥一體化,「國家在農田灌溉設施的建設上投入巨大,但大量灌溉設施其實是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陳智軍表示,通過與灌溉系統的結合與智能的控制系統,可以做到少量多次、更加優化的施肥效果。
最后,通過測土服務與種植大戶形成的直接連接,大象淝還在肥料供應上直接連接生產端和消費端,通過智能配肥系統,在當地配肥生產,按照作物需求、農戶需求配置肥料,同時省卻肥料供應中間環節的成本。
極飛、雨燕和大象淝從設備、平臺和原料端展示了農業領域技術和模式創新的一個側面,盡管不是所有行業應用領域都像農業這樣龐大而復雜,但行業場景下的需求相比消費級產品一定是具體、細化得多的,對行業場景的理解深度決定著科技公司在這些場景上能派上多大用場,開拓出多大的市場。同時,即使是在同一領域,行業市場的需求,以及廠商滿足需求的方式也是多層次、立體化的,這也為廠商的模式技術創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
特別鳴謝
特別感謝美麗的生態辦公園區「泰華·梧桐島」為這次活動提供了環境優美的場地及美味的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