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忽悠了一輪人做音箱,結果自己卻做了一個平板?

Rokid 新品 Pebble 天貓正式開售,成為中國版的 Echo 只是時間問題嗎?
品牌、渠道、海量用戶……都是大問題。
2015 年下半年,初創公司 Rokid 推出了第一款桌面機器人產品,憑借半透明的屏幕設計以及極具「個性」人工智能語音助手獲得了業內和極客們的青睞。
2016 年,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頭,Rokid 在硅谷成立了除杭州、北京之外的第三個辦公室——Rokid R-Lab。
緊接著在 9 月份,Rokid 完成了 65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成為一家估值 4.5 億美元的人工智能公司。
同時,在這一年的時間里,Rokid 也正在為他們的第二款產品——Pebble(月石)進行打磨以及持續的預熱,隨之而來的是 CES 大獎、紅點、iF 以及「全球 Top 50 AI 公司」的榮譽。
最近,Rokid 在新品 Pebble 宣傳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投入:投放知乎首頁和內頁廣告、朋友圈小視頻、還邀請了 Rokid 內部的 5 名博士開展了一場線上的「知乎 live」……
5 月 15 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下,Pebble 在天貓官網上正式開售,僅有深灰這一顏色可選。

Pebble 之初體驗:少了屏幕,交互尚好
此時,深圳灣(公眾號 ID:shenzhenware)已經搶先體驗(調戲)了 Pebble 一段時間,先來說一些感受:
硬件上,相比 Rokid 的上一代產品,Pebble 去掉了半透明屏幕這個曾被不少人稱贊的一部分,使得產品更輕量化,同時由于成本的縮減,Pebble 的價格也獲得了大幅度下降,天貓售價為 1399 元(Rokid 上一代產品的價格為 5280 元),更進一步的接近消費群體。

由于輕便、內置充電電池,用戶可將之攜帶到屋內的任何地方甚至是戶外,但對于用慣了 Rokid 的用戶(比如我)來說,去掉的屏幕總會讓人覺得少了些什么(屏幕互動、時間信息顯示等)。
Pebble 的外形如一個圓潤的大石頭,音箱和拾音腔各占一半,Pebble 的上半部分采用磨砂合金材質。與亞馬遜 Echo 相類似,Pebble 設置了開關,加、減音量,靜音這 4 個物理按鈕。

據 Rokid 設計師姜公略此前在「知乎 live」里的描述,Pebble 的靈感來自于單細胞生物,暗示著 AI 正處于元年階段,這樣的外形設計也使得產品與家居融為一體而不顯得突兀。另外,姜公略表示,斜切面的設計主要得益于 Google Home 的啟發,一方面使麥克風朝向用戶以擴大收音范圍,另一方面可方便用戶對物理按鈕的操作。
語音交互上,基于前一代產品的學習和積累,Pebble 的語音助手「Rokid」在智能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當然,「嘮嗑」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如前文所提到的,對于那些稍有焦慮傾向的用戶來說,少了一塊屏幕相當于缺少了一個反饋機制,也就會有「它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的顧慮。好在除了肚子上的一圈 LED 燈外,Pebble 在每聽到一句人話后都會有電子聲音的反饋,不得不說,這樣的設計不僅顯得「人性化」,還不會造成干擾。

想讓機器人更像「人」,情感交互必不可少
與市面上大部分采用第三方語音技術的機器人不同的是,Rokid 的硬件、語音技術均由團隊自主研發、自主把控。為了讓機器與人的互動顯得更自然,Rokid 團隊在語音和人機交互設計上費盡了心思。
比如,「Rokid」(中文為「若琪」)這個二音節喚醒詞的打磨就花費了他們將近一年的時間,且最終有了不錯的表現。這樣一來,符合國人稱呼熟人時直呼名字的習慣,讓 Rokid 更親近用戶,成為他們的家人、朋友。

同時,為了避免機械式的交互體驗,Rokid 在聲音的打磨上也不馬虎,他們認為,每個機器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聲音以及獨有的「個性」。采用 TTS 語音合成技術以及 AI 的打磨,Rokid 最終得以向用戶呈現出溫和且不失個性的聲音。
另外,為了讓機器人更像「人」,情感交互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拿業界的標桿—— Alexa 來說,它的「性格」由三名女性塑造:擁有創意寫作碩士學位的米歇爾·里根-蘭森負責組織 Alexa 的原始回應;專門從事人格科學研究的心理學畢業生法拉赫·休斯頓負責確保那些回應符合消費者的期望;而擁有自然語言處理專業知識的數學家貝絲·霍爾姆斯則負責選擇進入 Alexa 詞匯庫的熱門事件,比如說超級碗比賽。

貝絲·霍爾姆斯、法拉赫·休斯頓、米歇爾·里根-蘭森
此外,里根-蘭森的手下是一幫劇作家、詩人、小說家和音樂家,他們每周完成的寫作練習會被整合到 Alexa 的「人格」當中。隨后,團隊會就這些內容進行研討,其中大部分會被棄置,Alexa 的「性情」可能會在務實、直接和異想天開、幽默詼諧間搖擺。關鍵在于取得正確的平衡,尤其是在處理敏感話題的時候。雖然沒有 Alexa 那樣海量的數據基礎,Rokid 也正在朝這方向努力。
姜公略表示,隨著語音語義識別技術(NLP)和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VUI(人機語音交互)在應用層面上有了更大的潛力。在 AI 的加持下,線性語音交互方式的效率得以提升,特別是在「選擇」這一操作的優化上,AI 能夠根據智能分類以及對用戶習慣的長期學習,為用戶過濾、篩選掉不必要信息以提高命令下達、執行的效率。讓 Rokid 的 VUI 朝著高效、智能化也是團隊的重要目標之一。
賣硬件虧損是常態,或許「語音技能生態建設」是正事?
截至發稿前,Rokid 在天貓的銷量為 200 以上。據悉,Rokid 的上一代產品的總銷量超過一萬。一位行業人士在接受深圳灣的采訪時表示,據市場統計,1000~2000 元價格之間的機器人銷量普遍不太樂觀,更何況市場上有同類產品早已上線,雖然比前代產品的價格低了不少,Pebble 的預期銷量也將可能在一萬左右,但主要還是限定在前期所培養的用戶范圍內,擴展的難度也比較大。
另一位行業人士的評論是,Rokid 的定位本身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不是賣硬件的廠家。對于一家初創的 AI 公司而言,品牌和渠道很大程度上會成為一大弱勢,賣硬件虧損也將是常態。
這位行業人士繼續講解道,而對于像 Amazon 這樣的大公司來說,Echo 也并非盈利。Amazon 賣產品背后的真正目的在于 Alexa 的語音技能生態建設,目前,Alexa 的技能已突破 12000 大關,就如當初 Android 上線以來從 1 萬到 10 萬個技能的情形一般。目前,Alexa 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從語音識別、麥克風陣列、降噪、語義理解等,已實現了全站的語音交互。
就國內情況而言,因起步較晚,大部分智能語音技術公司專注于平臺和產品的打造,產品化尚不夠成熟。從實驗階段的技術,到工程化、產品化,再到開放給第三方合作伙伴,以及廣大開發者,再到培育開發者和技能市場,Alexa 用了 5 年時間,國內即便是百度 Duer OS 也還有不小的差距。
Rokid 已與不少物聯網和智能家居企業合作,在 to B 的市場積極探索。同時,通過品牌和渠道不斷的積累 C 端用戶。而 Rokid 的類 Alexa 軟、硬件開發平臺也在邀請開發者內測中。當 Rokid 的 AI 平臺可以讓開發者實現快速開發,從而提供給 C 端用戶更加豐富的語音技能應用,Rokid 就能在 to B、to C、to D 三維一體中打造屬于 Rokid 的語音技能生態。
Pebble 要成為中國版的 Echo,需要更強的品牌和渠道,更需要平臺級的技術和內容支持;而 Rokid 要成為中國版的 Alexa,除了時間,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