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產品植入人工智能了嗎?先從語音交互技術開始做起吧

亞馬遜的 Echo 智能音箱成為了物聯網中的「超級產品」,憑什么?
Echo 智能音箱成為了亞馬遜物聯網布局的當紅產品,無疑是成功的,后來者會如何追隨?
亞馬遜語音控制智能音箱 Echo 成為了當下炙手可熱的智能硬件產品,在去年圣誕節期間, Echo 是亞馬遜上銷量最好的產品之一。筆者綜合道聽途說的數據,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春節期間,Echo 從中國工廠的出貨量 3 百萬左右。緊接著在今年 3 月份,亞馬遜推出同樣基于 Alexa 的產品 Amazon Tap 和 Echo Dot。以此程度看,Echo 智能音箱是否會成為亞馬遜下一個業務重點,并且成為物聯網中的「超級產品」呢?Sugr 方糖創始人兼 CEO 宋少鵬從多個維度進行了解析。原文發表自知乎,經過筆者和深圳灣編輯的整理修改。

什么是超級產品
首先,我們要定義什么是「超級產品」,「超級產品」 是能開拓新品類,打開一片行業藍海的新興產品,例如任天堂的 Wii、索尼的 Walkman、智能恒溫器 Nest 這些現象級產品。有人拿 iPhone 跟這些產品來比,筆者并不認同,因為相對來說,iPhone 已經是「神級產品」了,不具可比性。
Echo 把新的交互(語音)以新的產品形態(音箱)商業化,在起步階段取得成功(銷量,反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Echo 可稱得上是「超級產品」。與其類比的 Google Now 與 Siri 雖然也是語音交互產品,但后兩者是專為移動計算機設備打造的語音控制應用,其交互方式的基礎是觸摸屏。同樣是語音交互應用,Echo 將這個新的交互應用以新的產品形態商業化,首次把語音和自然語言理解的交互以嶄新的形態呈現給消費者,并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截至目前,Echo 在亞馬遜上有 36550 條評論,星級達到 4.4)。當然,Echo 的嘗鮮門檻不高(Amazon Prime 會員 $ 99 即可購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Echo 的創新與商業模式的探索更有意義,所以 Yes,Echo 是一款超級產品。
亞馬遜為何能搶先一步?
Echo 的硬件賦予了它強健的骨骼和肉體,其實它的真正實力在于其最強大腦——Alexa ,雖然 Alexa 目前還有許多問題,比如無法記憶上下文,知識庫狹窄等,但依據亞馬遜強大的 AWS 和數據能力,加上亞馬遜 CEO 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這個戰略偏執狂的支持,相信 Alexa 這個會「成長」的大腦會越發強大。
一向領先科技潮流的 Google,Microsoft,Apple 等公司為什么沒有出 Echo & Alexa 這樣的產品,反倒被亞馬遜搶先一步?其實原因很簡單,Google,Microsoft,Apple 這些公司對產品外觀、材料、交互等設計的要求簡直到達了偏執的地步,甚至是為了設計而設計,導致忽略了產品的本質。
而亞馬遜向來是一家從不過度設計的公司(從 Kindle、Fire phone 等產品可以看出)。與手機、平板等產品不同,語音交互類產品恰恰是一個不需要過度設計的產品,因為你不需要觸模它,甚至不用看它,在一定距離內就能與它進行交互。在這樣一個品類里,亞馬遜能搶占先機也不足為奇。
但很快,估計 Google, Microsoft 等公司也會以各自的產品形態加入到這場戰役中,加快藍海變紅海的速度。而從歷史上來看,革掉一個行業命的往往是外來者,例如 iPod vs 唱片發行商,iPhone vs Nokia 等,所以音響行業人士估計也得有所行動了。
我們也能分一杯羹么?
就像曾經掀起的無人機、VR 浪潮一樣,國內的同行自然不會放過每一個掘金的機會,一直都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公司在智能音箱這個領域布局。有的只是試水玩玩,有的則為了掛靠各種概念(機器人、智能音響、智能家居)。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成功的產品一定是在用戶需求和體驗兩個方面都交出完美的答卷。Echo只是一個互聯網巨無霸公司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并不意味著像很多人講的「這是風口,這是趨勢」。筆者就 Echo 的使用體驗,通過微信向幾個美國的朋友求證過,其中很多人還是抱著嘗鮮的態度在使用,而且語音識別的錯誤與失效仍然常常發生。Echo 是服務于亞馬遜電商和數據這個巨大的戰略目標的,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目標,看到風口就傻抄,這樣的行為是對資本和時間資源巨大的浪費。
在筆者看來,Echo & Alexa 類的產品在有中國特色的市場還不夠成熟,原因如下:
1.在語音使用頻率方面, Siri、Google Now 在美國已經有極高的使用率,在國內則很少,語音輸入法也沒有被很好的使用。
2. 在居住環境方面,美國中產與國內在房間的面積、數量、電器(溫控,電控,取暖,車庫等)的使用情況和習慣都有相當大的差異。
3.文化和習慣差異方面,主要受到汽車文化的影響,美國人對收聽收音機以及背景音樂有普遍的需求,而中國人的聽歌習慣大多是從磁帶、CD、專輯、歌單等演化而來。Echo 更適合實現在某種電臺、頻道或者曲風下的連續播放,而更有針對性(歌手、曲目等)的聽歌方式還是適合屏幕上的操作(視覺反饋)。另外,美國人通常喜歡直觀的言語表達,相比之下,中國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開口說話的意愿沒那么高,這種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兩者在語音產品需求和習慣的差異。
4.再者,新形態新產品從美國發源到國內接棒,通常會有時滯效應,即使這個時滯效應的時間越來越短,對于 Echo & Alexa 這樣的應用產品,國內創新者們還需積極的做進一步探索和思考。
責任編輯:林億
圖片來源網絡